文·新华社记者 刘 铮 王 希 王 政
■第二看台
一根吸管,轻得不能再轻,也似乎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概念满天飞的今天,做这个还有前途吗?
在大部分吸管只能按吨、箱、大包卖,利润以厘和分计时,有家企业的吸管可以按只、小包卖,利润可以元计。这其中有什么门道?
让我们看看这样一只吸管:长长的吸管上方,有一颗粉红色的“心”,“心”的两边弧上各有一个小吸管,如同一对朝天小辫。心形腔体里装有水流止回和过滤装置,解决了传统情侣吸管必须两人同步饮用的尴尬,还能防止液体回流导致交叉感染。这样的“爱心吸管”适用于情侣、亲子,在婚宴等场合非常应景,网上售价每只18元,厂家妥妥地把100%以上的毛利赚到手。
还有这样一只吸管:颜色鲜艳的吸管中上部,植入了一个圆球。这个用食品级原料制成的圆球可从中对半打开,是“藏”药片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哄宝宝吃了药。对这样的“哈哈吸管”,不少家长恐怕会乖乖掏钱。
在浙江双童吸管的产品展示厅里,类似的创新产品有40多种,而总计300多种的各类吸管,射光灯下五彩斑斓。
“吸管虽然小,但我们挖空心思去做。我们不去盲目和别人攀比,而是专注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相信永远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在办公室里与记者侃侃而谈生意经。这家有着21年历史的企业掌握着全球三分之二的吸管专利,今年前五个月盈利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今天,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不管生产的是鞋子、衣服,还是五金、家电,在快速上升的成本和越来越薄的利润的前堵后截下,简单规模扩张已不堪重负,只有转型升级一条路。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双童吸管的做法,虽然未必适用于每家企业,但无疑是有益的启示。
“我不空谈转型,而是倡导工匠精神。企业不可能都转行去做高科技,但你手上的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关键在于不断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否则在最低端永远很辛苦。”卖货郎出身、创业初期历经坎坷的楼仲平,始终保持着对市场的敏锐和敬畏,话说得很实在。
中国企业的发展,习惯于大踏步前进和规模不断扩张。然而,在双童吸管的发展史上,有一次退却非常关键。
楼仲平说,双童的转型升级始于十年前的一次退却。双童原来是租厂房,2004年终于有了自己的18亩厂房。像国内大多数企业家一样,楼仲平想要更大的厂房,2005年他又要拿85亩地,但却在最后时刻放弃了。当时吸管行业已产能过剩,企业年产值4000多万元,而85亩厂房至少要投入2亿元,利息负担背不起。
“后来我反过来思考,为什么一定要做加法?能不能做减法?盲目追求最大没有意义,要做到最好。”楼仲平说。
楼仲平介绍,2005年底企业做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三点:第一不再扩张厂房,而是通过产品、营销创新提升在产业链中的位置;第二把更多资源投入员工,改善生活、加强培训;第三推进节能环保,用花园式工厂生产高品质产品。
第一个五年下来,厂子还是那么大,人均产出却提高近8倍。2011年双童开始做第二个五年规划,仍是三个重点:一是加快创新步伐,二是完成经理团队重组,三是着手解决民企二代传承问题。
即将迎来第三个五年规划的双童未来将会怎样?楼仲平透露,为应对绿色环保的潮流,双童已经做出可以自然降解甚至“可以吃”的吸管,采用生物质材料对环境没有污染。目前还要解决价格偏高、不耐高温等难题,这是为未来十年做准备,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
“德国、日本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追赶的目标。你看看他们的中小企业,非常专注,极具工匠精神,都有‘独门秘籍’。你变来变去,肯定一辈子什么都做不好。沉下心来,再难的事也能做好。”楼仲平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