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
应对生态环保的新思路
新华社记者 杨维汉

■锐观察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既要经济发展,又要青山绿水,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心声。近日,在由新华网主办的“2015‘碧水蓝天’中国环保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透露:“正在组织编制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要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专项技术改造,开展绿色低碳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水平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防治专项计划。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建立起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绿色制造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下,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认为,“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要实现“从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主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从控制污染物的增量为主向削减存量为主转变”。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一是要用法律守住底线,要建立规范、严密的环保法治体系;二是用制度划清边界,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三是建立全面有效、标本兼治的环境管理体系;四是用政策催生动力,建立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支持体系;五是用公民权利激发环境活力,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情,要让老百姓有知情权、参与权。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巡视员石秋池介绍,“国家将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推进用水方式的转变。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重要的目标是转变人们的用水方式和用水思维。”

    石秋池说,“转变用水方式、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最新要求,就是要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付出的代价。”

    石秋池表示,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各项工作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环节中,通过优化城市水系格局、统筹防洪排涝、改善环境、供排水格局、生态与景观,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变成一个个政府的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变为安全、宜居和人水和谐的优美环境。(据新华社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