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志强 席海发 石俊杰
八一建军节快到了,武警8660部队与驻地双拥热情掀起了新高潮!
进疆45年来,武警8660部队官兵以保障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目标,与各族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开创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崭新篇章。
经济建设的排头兵
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亚欧光缆通信工程和新疆南北疆光缆工程,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通讯网络工程,光缆通信工程中的乌(鲁木齐)伊(犁)段和克(拉玛依)塔(城)段工程,被专家称为“卡脖子”地段。为早日向边疆人民献上质量全优的“信息高速公路”,该部广大官兵组成一支支党员突击队、团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在长达4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开出了一条条闪耀着青春光彩的奉献之路。
乌伊光缆工程中的白山嘴地段地势险要,光缆沟右临千尺峭壁,左依百米悬崖。突击队员们挥锤抡钎,一钎下去,岩石上只现出一个白点。仅1米长、0.5米宽、1.2米深的一段光缆沟,就需要爆破数次才能使岩石震松。就这样,镐断了、锤坏了、钎弯了、手烂了、臂肿了、腰酸了,突击队连续攻坚72小时,长2.5公里的白山嘴段光缆沟终于开凿成功。
官兵就是这样,为造福各族人民,为边疆经济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驻地县市交通不便,官兵们就上山采石、下河捞沙,先后在巩乃斯河、喀什河等处架设爱民桥27座,修建乡村公路42条,简易公道142公里。
草原耕地缺水,广大官兵苦战3年,先后在伊犁的叶莫列墩和巩乃斯河两岸大修水利,开挖灌溉水渠340公里,扩大灌溉面积3000万亩。
危难时刻显身手
忠诚和奉献是融入官兵血脉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灵魂音符。
1999年8月,伊犁河出现历史罕见洪峰,超历史最高警戒水位,数千户群众,近万头牲畜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该部迅速出动200余名兵力,奋战1昼夜,搬运沙石10000余立方米,加固堤坝300米,成功抵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
2003年1月19日,属于伊犁河三大主流之一的特克斯河告急:河床下游地段近20公里长、3公里宽的河面封冻,致使居住在14万亩草原上的610户牧民和6.2万头牲畜不同程度地遭受着凌汛的威胁。
该部迅速组织官兵炸冰排险,救助群众。爆破组冒着零下36℃的严寒在冰坝上打洞、装药。经过三天两夜的艰苦奋战,一条长3公里、宽1.5米、深2米的引水渠终于炸通了,牧民和牲畜无一伤亡。驻地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盛赞:“子弟兵破冰抢险立了大功。”
“人民子弟兵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广大官兵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警民连心渠清淤、万亩生态林种植、喀尔顿乡蔬菜基地抗雪救灾以及皮里清河抢险。广大官兵向党和群众提交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同时也涌现出“中国十大忠诚卫士”李明康、陈勇,“全疆无偿献血大使”王曙光以及“伊犁州忠诚卫士”刘永旗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双拥共建传佳话
“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首老歌,唱出了军与民的情,更唱出了军与民的亲。
驻地没有学校,武警8660部队就挑选10名文化素质较高的干部战士担任教员,每人配一匹马,负责方圆数十公里的上百户牧民子女的教学。与此同时,他们又投资100多万元,相继建起了3所“爱民学校”。为帮助农牧民快速致富,该部部队长长期坚持向群众传授科技知识、传递致富信息,先后为驻地各乡(镇)开设各类技术培训班211期,培训各类技术人才6800人次,帮助8个贫困自然村(社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驻地群众缺少医药,武警8660部队卫生所义务承担起为民防病治病的任务。牧民群众看病住院困难,部队医院就专门为群众设立了便民诊所和床位。
卫训队每年都义务为驻地乡村培训一批卫生员,现在每个乡村都有2至3名能诊治一般疾病的“赤脚医生”。
子弟兵的真情,赢得了人民群众深厚的回报。为保证部队军需供应,驻地粮食局专门设立了军供站,坚持把最好的粮食以最优惠的价格供应给部队;为方便部队官兵通信,驻地县邮电局从紧张的经费中拨出资金,先后建起了三所部队邮政代办所。2006年以来,凡转业到伊犁州的干部全部按照第一志愿安置,随军家属不论职务、年龄都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