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
怎一个“补”字了得
——“禁补令”下暑期补课现象调查
新华社发 徐骏作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邬慧颖 周 畅

    在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禁补令”后,假期学校集体补课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记者在安徽、江西调查发现,“学生一周补课6天”“在职老师变身补习班老师”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漫漫暑期成了学生和老师忙碌的“补课时光”。

    一样的师生,不一样的课堂

    暑假刚放了不到一周,合肥市的初中生小帆就开始了“补课生活”,几乎每天都往返于家和培训机构之间。每周一、三、五上午8点到10点上数学课;下午4点到6点上物理课;每周二、四、六晚上6点半到8点半上英语课;周六上午9点半到10点半则是家长给他报的音乐兴趣班。“几乎每天都有课,还要跑来跑去,感觉比上学还累。”小帆说。

    让小帆感到“欣慰”的是,他所在的补习班,老师就是自己班级代课的老师,同学也大多是自己班上或学校的同学。“补习班大约20人,绝大多数是同班同学,要么就是同一个学校的同学。”小帆发现,老师一个暑假同时开了几个补课班,每个班都有10至20名同学。

    记者采访了解到,“禁补令”下,校内老师校外补课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学生暑期生活都是以“补课”为中心,剩余暑期日子寥寥无几。

    蔡晗鑫(化名)是南昌市某重点中学的初二学生,她7月份每隔一天就要去老师家中补习语文。蔡晗鑫介绍,语文老师是她所在学校出名的语文老师,因此有很多学生每逢暑假就来补习。蔡晗鑫所在的补习班总共有20名学生,上课内容则都是课本外的知识。

    除了在老师家中补习语文,蔡晗鑫还得在校外补习班补习数学、英语、物理,上课的老师也是南昌市各名校的老师。“每门课程的价格都是1500元,总共4500元。孩子暑假上一个月的课,我们就花了6000元,比在学校上课贵多了。”蔡晗鑫的家长说。

    校内老师的培训班,上还是不上?

    为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今年暑假前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并将对违者作出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等处罚。但为何校外补课现象仍然存在呢?

    学生小帆表示,和他一起上课的同学有的是因为家长要去找老师补课,老师才告诉家长他所在的培训机构地址;有的是老师主动告诉家长,希望孩子能利用暑期好好补缺补差,因此推荐孩子来自己的培训班上课。

    让一些家长担心的是,校内老师会不会把一些有质量的教学内容留到辅导班上讲授?如果不上校内老师办的补习班,学生会不会跟不上?老师会不会对学生有意见?

    一名家长告诉记者,有的校内老师就是平时考试的出卷老师,在辅导班上将出卷的相关内容给学生讲解,导致上辅导班的同学看起来成绩提高了,但实际上学习能力得到多大提高,谁心里也没底。

    一名高中教师则表示:“如果暑假不补课,很难足额完成学习任务,开学后进度一定会赶。”除此之外,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都将学生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就必然要搞应试教育。”

    也有家长坦言,不管学校补不补课、老师补不补课,只要是假期,还是会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补课,与此相比还是相信校内老师或者名校老师的补习班。

    南昌市青山湖区的学生家长李红荣坦言,让孩子补课也是无奈之举,“别的孩子暑期都在学习,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治愈“补课焦虑症”,应向课堂要质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目前家长之所以热衷补课,实际上反映的是对升学和学生未来的担忧。我国的考试制度在不断完善,但“一考定终身”仍是当下的现状。只要这一现状存在,对升学率的重视程度就不会减弱,暑期办班的现象也不会减少。

    夏学銮表示,真正应该防止的是课堂上讲授不认真全面,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再给学生“开小灶”收费的违反师风师德行为。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社区也应积极组织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暑期活动,还孩子一个轻松的暑期生活。

    事实上,不少地方的学校已行动起来,抵制乱补课行为。有学校负责人说:“不补课,才是学校和老师的自信行为,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7月10日,合肥168中学就在学校网站上公布监督电话,作出郑重承诺:不搞有偿家教,不组织不参与社会上的任何有偿办班。

    合肥168中学校长阮厚广说:“一旦发现老师有这种行为,一定要严厉处罚,老师把心思都放到补课挣钱上了,怎么能把心思放在课堂上呢?”

    阮厚广认为,老师应当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过分占用学生的时间。168中采取的措施是,用绩效奖励鼓励老师进行教科研工作,在暑假期间对老师进行分批培训。“功夫在课外,老师应把精力花在如何提高课堂质量,而不是一味去占用学生的时间。”阮厚广说。

    有专家建议,在一些特殊时期,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程,比如初三和高三阶段。对此,学校要免费开展一些辅导活动,并适当给予教师补贴,让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在校园内得到满足。(据新华社)  

    ————一家之言———— 

    补课禁令缘何年年沦为一个笑话

    暑假来临,补课大战再次“狼烟四起”,许多中小学教师置身其中不能自拔,或自己组织补习班招收学生,或参与民办培训班赚取补课费,或几个老师一合计找个秘密处所招收自己班上的学生,顷刻间财源滚滚……

    与此相对应的,是教育部以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的各种禁令、规定等等。记得2009年,教育部就明确表示禁止有偿家教; 2012年,国务院制定印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再次明确表示“严禁公办、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 2014年,教育部又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划出十条师德红线,其中一条就是严禁教师课外有偿补课。日前,教育部再次出台《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划出6条“红线”,包括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等等。而各地教育部门也纷纷发出禁补令和具体实施办法,有的地方还直接同绩效考核挂钩,施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影响到涉事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

    但“禁令”作用究竟如何,有目共睹,笔者不想赘言。年年如此,教育部门是到了进行反思与警醒的时候了,道理很简单:规定、禁令制定之后是用来落实的,如果规定成为“花瓶”,“禁令”沦为“狼来了”,说明不是规定、禁令出了问题,就是其他地方出了问题。

    有偿补课现象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主导社会思维以致家长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预期造成的。公办幼儿园不让教拼音,家长就给孩子报补习班来学拼音;三年级以下没家庭作业,家长就让孩子做补习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说,正是家长这种对于孩子成绩分数的过高要求,促成了补习班买卖兴隆。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待遇上不去,也成为他们借机补课来获取收益的一个原因。在一些地方,教师工资长期“按兵不动”甚至被拖欠,在物价不断膨胀的今天,教师只好把补课收益作为工资收入的一个补充。而地方教育部门与地方政府,也明白本地区的教师薪金状况,在监管有偿补课方面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有的地方甚至默许教师有偿补课来减低教师对于工资待遇的不满情绪,以此防止 教师为自己维权。

    此外,因为待遇问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降低,对于教师职业缺乏敬畏感,所以即便以“师德一票否决”为要挟,也无法触动教师补课的“决心”。这一点与日韩等国不同。在日本、韩国,义务教育公立学校老师绝不会到培训机构补课,这是因为它们实行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公立学校的教师是国家教育公务员,享受较高的待遇,如果教师想去培训机构上课,就不能再担任教育公务员,待遇随之受损,所以没人敢去冒险。

    综上,笔者认为,要防止教师有偿补课,只是出台规定还不行,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者要提高教师待遇,考虑推行教育公务员制度,二者要弱化应试教育倾向,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取消师生成绩排名,弱化“以成绩论英雄”的肤浅观念,形成“起跑线上不能只有分数”的社会共识,以此实现“治标先治本”。

    目前而言,对于有偿补课,必须采取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力度,予以坚决打击,摈弃以往只出台规定、惩处几个“倒霉蛋”的做法,要设立举报平台、成立暗访小组,让所有参与有偿补课的教师为此付出代价。当然,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让老师们自觉退出补课市场的时间表。时间一过,就必须雷厉风行,让禁令发威。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补课禁令年年沦为一个笑话。(曲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