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1日 星期二
反坦克导弹:“陆战之王”的噩梦
□ 陈文凯

    ■军事科技与国家安全

    据媒体报道,2014年7月至今,伊拉克已损失了超过100辆从美国购买的M1A1坦克,该类型坦克是美国陆军引以为豪的主战坦克。据悉,M1A1在战场上的屡屡失意主要是由IS武装手中的9M133“短号”反坦克导弹造成的。反坦克导弹被公认为坦克杀手,此乃实至名归。

    在科技浪潮中更新换代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当时纳粹德国已研制成功的许多新式武器便沉睡在了前往战场的路上,名为“X-7”的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导弹就是其中的一员。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均是以“X-7”导弹为基础设计的,可谓是反坦克导弹的鼻祖。

    在1956年爆发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使用了由法国设计的型号为“SS─10”的反坦克导弹。虽然“SS─10”在战场上并没有尽显雄风,但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登上了战争的舞台,成为世界上最早装备部队、最早实战使用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相比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在以下方面均有所突破:一是采用了光学瞄准方式,使得命中率可高达80%—90%;二是多数反坦克导弹由单兵或单组携带发射转变为以机动车辆作为发射平台,大大提升了机动能力;三是普遍配装有夜视仪,使得反坦克导弹在夜间和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仍可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现阶段,大多数国家装备的是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仅美、俄、英、法、德等军事强国装备有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可形象地描述为“发射后便可置之不理”的导弹,仅需要瞄准目标、按下发射按钮的傻瓜式操作是其突出的特点。

    性能卓越且各有千秋

    反坦克导弹历经沙场60余载,在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令人难忘。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的“陶式”反坦克导弹是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典型代表,以军在第4次中东战争中使用“陶式”反坦克导弹抵抗叙军800多辆坦克攻击的成功案例使其名声大噪。在海湾战争中,“陶氏”反坦克导弹更是闻名遐迩。美军发射的110枚“陶氏”反坦克导弹中,命中目标的93枚导弹摧毁了伊军数十辆主战坦克,英军利用直升机发射平台发射的600余枚“陶氏”反坦克导弹摧毁了伊军450个装甲目标。

    日本是太平洋上一个地域狭长的岛国,如果在其漫长的海岸线上爆发大规模登陆作战,反坦克导弹必是至关重要的防御装备。96式“重马特”反坦克导弹可谓是其家族中的佼佼者,其采用了光纤传输制导技术,数据信号密封的光纤通道内传输而不向外辐射电磁波,大大提升了其隐身性和抗干扰能力。此外,在未精确瞄准目标的情况下发射“重马特”仍能够保证高精度命中目标,甚至在导弹飞行的过程中可更换瞄准目标。常规反坦克导弹的最大射程约为2000—5000米,而“重马特”的最大射程可达8000米。

    各型号的反坦克导弹拥有着不同的卓越性能,如美国的“海尔法”机载反坦克导弹AGM-114的破甲厚度高达1.4米;俄罗斯的“赫尔默斯”远程反坦克导弹的最大飞行距离为100公里;俄罗斯研制出名为“Svir”的高速炮射反坦克导弹,其飞行速度高达800m/s;瑞典的“NLAW”反坦克导弹发射前的准备时间只需5秒;俄制RPG-30反坦克火箭筒有两个发射筒,可分别发射RPG-30式105毫米空心装药反坦克火箭弹和应对拦截系统的诱饵弹。

    未来发展将剑指何方

    反坦克导弹在战场上并非所向无敌,大部分坦克都采用了一些反制措施。然而,毕竟坦克的防御能力是有限的,战场上的坦克在反坦克导弹面前可堪比为“笨重的移动靶”。

    众所周知,坦克是造价昂贵的重型武器装备,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单辆造价高达1000万美元。相比之下,反坦克导弹几十万美元的成本显得九牛一毛,使其成为打击坦克装备中的高性价比利器。基于反坦克导弹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和其卓越的武器性能,各军事强国争相抢占着反坦克导弹的技术高地,但其未来的发展到底将剑指何方?

    笔者认为,当今战场作战环境日趋复杂,各国军队对导弹能够“一弹多用”的需求愈发强烈,反坦克导弹所打击的目标亦将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对于加固掩体、混凝土工事等多种强防护目标,无需再等待猛烈的空中炮火支援,单兵或单组携带的反坦克导弹便有望摧毁目标;针对大范围的目标群,能够实施全覆盖式的有效打击。除此之外,随着制导技术和推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反坦克导弹发展趋向于可从远程甚至超远程发射,在战士们远离战场的条件下仍能以高速度、高精度命中目标。反坦克导弹实现小型化和模块化亦是聚焦的热点,方便在各种复杂地形的快速运输和发射,并且能够间接提升战时部队的维修与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73903部队) 

    (本栏目由科技日报军事部与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