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广西北流,荔枝丰收,却烂在枝头无人问津;广东佛山,十万斤火龙果滞销,被倒入鱼塘喂鱼;甘肃榆中,成熟的杏子烂在地头;陕西周至,油桃滞销按筐卖,40斤卖5元……
“丰收烦恼”“增产不增收”……也许很多人对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因为近年来在三农领域发生了太多这样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有这样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某地出现农产品滞销,只要有影响的媒体关注,信息一旦传播出去,很快就会解决问题;二是某水果在南方滞销,北方常有人感叹“这么好的水果,我咋买不到?”或者“我们这儿怎么这么贵?”
很多人对出现滞销,直观、武断地下结论——供大于求。真是这样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怎么会出现,只要媒体关注,消息传出去,就会很快化解滞销矛盾?怎么会出现,这边便宜到没人要,那边有人想买买不到?这充分说明所谓的“供大于求”,仅仅只是区域性的供大于求,小范围的供大于求,仅就国内而言,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根本没有挖掘出来。
众所周知,除了质量外,品种单一、销售渠道单一,以及很多人盲目跟风种植等,都是造成农产品销售难的因素。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矛盾,在互联网与人们生产生活日益交融的今天,“信息不对称”才是产生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怪圈的根源。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市场没打开,才会造成所谓的“供大于求”假象;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单一,才会导致“一条路走不通就无路可走”的现实;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会导致“一边价格奇便宜,一边想买买不到”怪象;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会出现只要信息传播出去,很快就会化解“卖难”问题;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低。
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要实现农业信息化。提起农业信息化,尤其是农产品销售信息化,很多人一点都不陌生。近年来中央出台的多个“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农业信息化问题。但农业信息化不是口号,要有载体,最基础的载体就是互联网。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除了本身“互联网+农业”外,“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便捷交通”这些,都与农业信息化有关。在火龙果滞销的广东佛山永恒丰种植场附近,另一家火龙果种植场却是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原因就在于“我们做了电商,火龙果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种植基地何老板说。
对于历史欠账多、基础薄弱的中国农业信息化而言,无论是果农,还是销售商,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世易时移,在信息化几乎无所不能的今天,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跟着感觉走”“靠天吃饭”“靠小贩流通”“靠传统批发”“靠政府紧急成立的‘西瓜办’‘香蕉办’”等临时救急的观念,要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尤其是互联网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酒香也要会吆喝,再好的品质,再怎么深加工,卖不出去,也只能是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