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地震灾害可以预防吗?如何预防地震灾害?就此,记者专访了广东省地震局研究员聂树明。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聂树明说,地震灾害防御性工作包括活动断层探测、震害预测、抗震防灾规划、抗震设防管理、地震安居工程等。
聂树明说,比如建筑物和重要基础设施要远离活动断层,远离地质灾害易发区,远离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危险源,采取有效的抗震或隔震、减震措施,使全民具有防灾避灾意识,地震发生后能有效地组织避震和疏散,就一定能够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降低灾害损失。
我国已知的主要活动断层有400余条,绝大多数强震与活动断层密切相关。聂树明说,正确认识活动断层的位置、规模和发生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对于地震预测和工程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震害预测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震环境影响评价、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重要设施易损性分析、地震次生灾害影响分析,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救灾力量和救援物资空间分布,建立基于GIS的地震信息管理及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聂树明说,这个系统平时用于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应急演练,震时用于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地震应急疏散、救灾力量和救援物资调度,震后为恢复重建对策提供决策支持辅助信息。同时根据震害预测结果,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提出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科学指导本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
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人员伤亡状况与场地条件、周边环境及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建筑质量等有直接关系。
聂树明说,不同的工程场地条件,地震破坏有相当大的差异。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与实施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抗震适宜性分区,提出城市抗震薄弱环节以及抗震不利因素,规划避震疏散场所和通道。抗震防灾规划具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
“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是最大限度减轻城市地震灾害,提高城市综合抗震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震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加快震后恢复重建的有力举措。” 聂树明说。
国内外许多历史震害表明,建设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抗震防灾措施到位,将大大减轻房屋的破坏、减少人员的伤亡。
广东省地震局研发的基于GIS的抗震设防业务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重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网上备案,而且对一般建设工程提供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或经批准的地震小区划结果, 还可以对新建工程和现有建筑进行场地地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起到了管理和服务双向作用。
据中国地震局信息网站报道,自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以来,新疆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30多次,所建抗震安居房无一受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