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列靓丽的高铁动车宛如白色的长龙,在云雾缭绕的青山碧水间飞进。“合福高铁建设5年来,唐模风景区的水一直碧绿如昨,树木也一直郁郁葱葱,没有半点灰尘。”看着风驰电掣般的高铁动车从眼前一晃而过,安徽黄山唐模风景区工作人员老汪笑呵呵地说。
合福高铁是京福高铁重要组成部分,北起合肥,南至福州,途经皖赣闽三省,全长800余公里。受线路走向、地质条件等限制,合福高铁不可避免地穿越了诸多风景名胜区 ,仅安徽段沿线保护目标就达600余处。现代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保护相互碰撞下,如何保持二者的融合统一?
处理泥浆近47万吨,绝不给自然环境“染黑”
合福高铁建设者把生态环保贯穿于高铁建设的全程,全力打造一条生态文明的高铁之路,实现经济环保双赢的目标。
合福高铁安徽段正线有特大桥61座,桥梁长度达215公里。大桥施工时,产生的泥浆污水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给自然环境“染黑”。对此,工程建设者们“小心翼翼”地落实生态保护措施。
铜陵长江大桥跨越长江天堑,主跨630米,是目前已建成的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主桥墩采用了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大型沉井基础施工技术。在施工中,产生的大量泥浆如果排入长江,会带来不可想象的生态破坏。
建设者们在每一个钻孔桩钢护桶内安装泥浆泵,将泥浆提升至大桥两端陆地临时工场,或用承接船运至岸边临时工场沉淀处理,保证泥浆出渣一滴也不排入长江。“严禁河道倾倒,保证行洪段面”、“先建挡土墙后弃渣”成为施工过程中无人触碰的铁律。
“在多个桥梁施工中,我们处理的泥浆近47万吨。先后增加沉淀池、干化堆积场36个,增加桥梁环保投入费用超过500万元。”中铁大桥局合福三标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刘幸福介绍。
污水全经沉淀处理,用“微创手术”减少对山体的扰动
中铁隧道局合福八标项目部徽州制梁场与黄山十大景区之一的唐模风景区毗邻相拥。制梁场附近几座山坡是景区河流的发源地,高铁箱梁预制又是一项消耗水源、水泥、砂石料极大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极易带来空气、噪音和水源污染。面对850榀900吨箱梁的预制任务,徽州制梁场倍感压力。
保护环境没有借口。他们投资200多万元购买洒水车用于降尘,投资8万余元购买2台先进的水漠储存器,给烟囱安装上环保过滤网实现废气达标排放,对机械设备使用减振机座降低噪声。同时建立容量1500立方米的沉淀池,对施工产生的废污水进行过滤和“三级”沉降,实现达标排放。
新安江是徽州人民的母亲河,担负着黄山市区以及沿江乡镇近百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同时又处于千岛湖的上游。“这里的每一棵小草都会说话,每一块石头都会唱歌,每一滴清水都在微笑。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生态体系。”合福八标项目经理于忠波说。
施工前,建设单位邀请环保部门对项目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加深对新安江环水保施工的认识。施工中,做好道路硬化、干燥土面喷水防尘;对弃土(碴)场做好防护,做到废渣一滴也不流入农田和河流;各种废弃物集中运输至当地废物管理部门处理;在施工营地设置11座移动式环保厕所,禁止生活污水排入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并联合多家单位开展环保专项监理,定期对水源保护区及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进行监测。
枫口隧道距离新安江上游月潭河较近,又挨着附近月潭、溪北几个村庄,项目人员邀请环保办和村民代表共同制定多套环水保方案,经综合比较,最终选择了修建2.7公里便道、远距离增设弃渣场,同时在施工洞口外建立声屏障的方案。
在隧道掘进施工中,建设者们选择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等最新控爆新工艺,用“微创手术”来减少对山体土层的扰动,尽量保持地质原态。隧道两端的洞口处设置沉淀池,隧道施工的高浊度污水经沉淀处理后,渗出水再排入水体。
车站造型设计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周边人文环境融为一体
青山绿水就是真金白银。月潭河边岩溪村村民对笔者说:“合福高铁经过这里,我们都很高兴,但就是担心河水污染问题,现在看来是多虑了。你看,这河水依旧清澈,河里的鱼也没受到丝毫影响。”
合福高铁每一个车站都是一张名片。沿途车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景观效应,利用沿线现有的景观,将人文、自然及城市景观引入视域范围,扩大绿化和景观面积。车站的造型设计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一站一景,站站各异,与周边人文环境融为一体。
黄山北站建筑造型提取中国山水画的元素,以国画抽象笔法表达出传统徽派意韵,兼顾黄山磅礴雄浑、天然巧成的形象特征,造型雍容大度,姿态优美,环抱开放的姿态就象迎客松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皖闽山水一线牵,合福高铁入梦来。800公里的合福高铁犹如一幅长轴的静态水墨画。合福高铁动车开起来,给这幅水墨画增加了灵动、现代、奔跑的色彩,也将沿线经济引上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旅游、小康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