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6月12日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古观象台。新华社记者 李鑫摄 |
■新闻观察
16日,“4级中度污染”光临北京,在人们的惋惜声中,持续4天的“北京蓝”走了。
“北京蓝”来了又走,带着人们的欣喜而来,又带着人们的思索而去。
欣喜背后:“北京蓝”并非仅靠“天帮忙”
16日,北京偏南风,中度污染。
大街上的人们更怀念几天前的天气:自11日持续的“北京蓝”,天空“颜值爆表”,地面随处是举着手机、扛着单反相机拍照的人群。
家住在玉渊潭附近的邹先生说,这是他进京25年来印象最好的天气了。很多人在“秀”照片,假装“在瑞士”“在西藏”……这次“北京蓝”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了一个新闻事件。
刚过去的周末,距离故宫一街之隔的景山,日人流量达两万多,是平时入园人数的两倍,相当于黄金周水平。公园制高点“万春亭”上挤满了拍照的人们。有网友晒出拍摄“机位”在西山的美图:颐和园尽收眼底,甚至首都机场、平谷的山峦……能见度足足绵延约百公里。
有人说,“北京蓝”靠的是“呼风唤雨”,并不奇怪。的确,气象学家也承认,这主要源自“天帮忙”。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介绍,此次“北京蓝”源于高空中心气压较低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转动。由于产生雷雨天气,加之冷空气过境,极大程度上造就了“北京蓝”。
但仅仅是气象原因么?
据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介绍,“北京蓝”也得益于另外两个原因: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气环境治理是重要内容,前两年的一些减排工程效果初显;其次,得益于“邻居”河北与天津的治理。
据北京市环保局数据,今年前4个月,北京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9%,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2%。天津市环保局原总工程师包景岭也表示,仅以今年4、5月份看,天津空气质量“优、良”达40天,而去年才是25天。这固然因为气象条件比较有利,但也得益于控制汽车尾气、扬尘等大力度的人工治理。
专家表示,“北京蓝”的出现,既有气象条件的客观原因,也有持续进行大气治理的主观原因。当然,大气质量的好转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的好天气尚不能说明整体空气质量出现了质的改善。
依靠“天帮忙”:“人努力”才是关键因素
“北京蓝”仅仅持续了约4天的时间,就再度迎来“中度污染”。根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预报,预计16日、17日是“3级轻度污染”至“4级中度污染”。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确有些许改善,但秋冬季节依旧是“重污染”高发期,持久的蓝天白云路仍漫长。
依靠“天帮忙”,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努力”。
7个多月前的“APEC蓝”也曾引起热议:去年11月1日至12日,北京空气质量优良11天,仅有一天轻度污染。
为了保证APEC会议期间的优质空气,环境保护部紧急调度,六省、市果断启动最高一级应急减排措施:北京市所有工地停止施工,调整退出近四百家高污染企业,停限产四百余家工业企业;河北所有燃煤电厂限产减排50%,钢铁、水泥等全部停产;山东、天津等地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增加停工限产工地和企业;山西、内蒙古等省也加大应急减排力度。
包景岭表示,APEC期间自然气象条件并不具有优势,却实现了人工“给力”治霾,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
有专家称,用非常规手段打造了蓝天白云,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实现真正的蓝天,治理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才是根本之途。
治理不松劲:期待“北京蓝”到“更多蓝”
“APEC蓝会永驻,奥林匹克蓝也会到来。”不久前,北京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继续加大空气污染的治理。
此次晒“北京蓝”成为时尚,给人们带来更多期待。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期待能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护环境、绿色发展,让“北京蓝”“APEC蓝”不再是昙花一现,出现“更多蓝”守护幸福生活。
抗击雾霾、造就蓝天不是一蹴而就,更需要全社会长期、坚持的努力,且付出艰难而必要的代价。北京、河北、天津在纷纷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下大气力治理大气污染。
以河北为例,2014年河北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约1.75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增速约3个百分点,但这仅仅还只是开始。河北计划到2017年总计压减6000万吨任务。据测算,这将造成2580亿元资产损失、影响557亿元税收收入。
但这事关未来长远发展,河北为此喊出“宁可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的口号。
专家们表示,也许“环保优先”会为经济带来阵痛,但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思路,强化经济转型,走经济新常态之路,中国需要更多的蓝天,需要更多的“绿色GDP”。(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