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华 |
■观点速递
我国已经确定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现在尚处于从战略层面到规划层面的一个过渡阶段,很多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一步一步去落实。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首先要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融合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我们知道,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近两百年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衰落了,但是周边国家的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仍有很多相似之处。客观地讲,过去我国更重视经济发展与合作,并没有把文化软实力当作处理同周边国家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一些援外项目屡被叫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项目推广之前,我国缺少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当地居民对项目产生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在“一带一路”整体发展过程中,不能沿用30年前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有两根弦:一根是经济弦,一根是文化弦。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一定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政治和国际关系也进入了新常态。“一带一路”是进入新常态的系列表现之一。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要融入世界,要实现互利共赢,要把中国的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发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某些西方媒体所宣扬的:中国资源不够了,能源通道受阻了,产业需要转移了,所以要向周边扩张。在新常态下,中国一定要考虑新技术发展对整个“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影响,包括互联网在各个产业中的渗透,新技术和新模式怎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用,等等。寻求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并能够实现共赢的新的发展模式,这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要靠什么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要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要着力推进交通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和互联网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现在,各个省都在积极争取和“一带一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我们对这五大网络研究还很不够。五大网络的总体规划是什么,国内怎么建,国外怎么建,国外建设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形势又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不清楚。除了网络建设,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支撑是产业布局。在“一带一路”产业布局中,我国要充分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是什么,尽量不和当地的现有产业竞争,而是通过拾遗补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要创新运作机制。推动一项工作,我国很容易落入一种中央统筹、自上而下的运作机制。对于“一带一路”而言,要有一个明确的整体分工,要分层组织实施,要弄清中央做什么,地方做什么,NGO组织做什么。需要强调的是,中央在负责总体规划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发挥地方的作用,让他们充分利用过去已有的工作基础和丰富的与邻国交往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我国NGO组织的力量比较弱。我国要加强对NGO组织的管理,千万不能忽视NGO组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