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9日 星期五
一棵新鲜菜的兰陵出乡记
□ 通讯员 贾传龙 本报记者 王延斌

    6小时,是一棵新收的蔬菜从山东兰陵县到达上海江桥批发市场所需的时间。

    110万亩耕地出菜、5万台专车运输、30余万运动大军营销。菜好,也要市场好,才能真好。“兰陵菜一直不愁卖。”兰陵县蔬菜办主任付成高说。传统农民走出封闭思想,将“市场”观念深植脑中,将科技注入传统生产,现代蔬菜产业有着现代的速度,缩短市场与田间的距离。

    44年,过农残“不丢脸”

    在兰陵镇南仲村,兰陵人张付亮正在利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交易市场等待6万斤黄瓜装车。每天,他要在这里收两车菜,发往浙江嘉兴。19岁就去浙江嘉兴卖菜的他,如今已经44岁,专门在老家收菜,而弟弟和浙江当地合作伙伴在嘉兴负责卖菜。张付亮说:“蔬菜要进那边的市场,每车、每个品种都要进行农残检测。这么多年了,老家的菜从没给俺们丢过脸。”

    浙江商人张付亮决定对兰陵利源合作社的黄瓜敞开收购,“先收了这里的,再收别处的。”

    “这里的黄瓜用有机肥,农药残留绝对过关,瓜条又直又亮,口感又好,在嘉兴卖得很好。”正是因为不愁销路,张付亮甘愿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收购这里的黄瓜。

    “一天不见Q(兰陵车牌鲁Q),吃菜都犯愁”,据统计,从去年6月到8月,兰陵蔬菜在南方卖出了60多亿元,稳居“长三角”地区首位。

    在340米长,28米宽的大棚里,兰陵县郭西村书记张立存说,“这样的棚最大的优点就是温度高、透光性好,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且非常适合种植反季节蔬菜。”

    “现在棚里种植的黄瓜不使用农药,化肥也是天然肥料,所以口感好。”原来,这种大棚墙体厚度可达到五米,保温性好。关键的是棚体内的土全是新土,不喷洒农药黄瓜也不会生病虫害。

    兰陵一个普通的合作社,就拥有这样的大棚百八十个。

    滞销不慌,种植结构讲科学

    在兰陵,农民们种菜不是一股脑盲目扩大某一品种的种植面积,而是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在种植结构上就通过分散投资来分散风险。根据土质、种植习惯的不同,这里的大蒜、牛蒡、白菜、辣椒、黄瓜等作物,面积都超过1万亩,即便遇到总体行情不佳的年景也能“东方不亮西方亮”。

    2012年全国早春大白菜出现滞销,兰陵的拱棚白菜的价格也跌到了低谷,兰陵产销大军及时响应,一半的白菜紧急存入冷库,等待行情趋暖时投放市场;另一半白菜,通过各地的兰陵蔬菜销售商,优先进入了各地市场。

    一个蔬菜产业,不仅支撑了兰陵农民70%的人均纯收入,也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繁荣。

    几年前,辽宁人周全军嗅到了浓郁的牛蒡茶香,不远千里到兰陵庄坞镇,创建了泰奉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三四年后,当他用勺子舀出几勺碾成晶状体的“牛蒡精”向来访者展示时,扑鼻而来的芬芳已宣布他事业的成功,“这是牛蒡深加工所带来的附加值,牛蒡原材料是按斤来卖,一斤牛蒡12块钱,而加工成牛蒡精之后,就该按克来计量销售了,一盒300克120块钱。”

    从论斤称到按克卖,科技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对牛蒡的挖掘,是兰陵蔬菜深加工产业的一个缩影。

    如今,兰陵县蔬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已形成430家农产品加工、储藏企业,有113家成为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产品销往欧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