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
如今,“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对于一些农户而言已不再新鲜,北京大兴瓜农通过“网上销售”“电商对接”等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请关注——
“西瓜还在地里生长,但我们已经预定出去了1万多箱。这一切要归功于电商强大的网络销售平台。”26日,在北京市大兴区,北京汉良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汉良难掩兴奋地对记者说,从去年开始尝试着“触网”,从此为社员们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在一些电商平台负责人和当地瓜农看来,用“互联网+”的模式带动农业产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不过,记者调研时了解到,如何解决运输渠道、物流成本和服务配套等问题,将成为农产品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关键因素。
西瓜未动,订单先行
王汉良的合作社目前种植面积发展到500亩以上,人均年增收达到了3500元。
“过去我们主要的销售渠道是通过‘农超对接’。”王汉良说,互联网时代给传统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眼看着一些大型超市倒闭关门,合作社也在思考如何转变销售思路。
互联网消费时代的到来,让网店、微店、微商城层出不穷,网上购物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主要消费方式。而农产品的销售模式除了原有的“农超对接”,“农网合作”也日趋普及。“消费者已经开始从网上异地购买农产品,我们协同产业链各环节已经塑造了褚橙、柳桃等经典案例。”本来生活网副总裁戴山辉说,过去两年间,他们与大兴西瓜也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
去年,王汉良在微信上开了微店,用他自己的话说,本来是想赶个时髦,但没想到买西瓜的群体从朋友发展到朋友的朋友,销量越来越多。“去年用微信就卖了900多箱。”
北京广霞西甜瓜产销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张贵强同样是“互联网+农业”的受益者,“通过和本来生活网、果乐乐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去年一年的销量增加了数十万斤。”
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
作为北京大兴农业发展的传统特色项目——大兴西瓜节已经举办27届,作为其中系列活动之一的“互联网+农业”资源对接会则是今年首次举办。大兴区政府部门主动牵头,为企业搭建一个与知名电商对接洽谈的平台。
在此次资源对接会上,共有大兴区22家农业合作社和15家农产品电商企业、7家电商服务企业参加洽谈,京东集团、每日优鲜等电商企业赫然在列。“靠微店销售产品销量实在有限,凭个人力量联系知名电商力度又不够。”张贵强说,此次资源对接会对于我们瓜农的销路拓展是一个机会。
“我从前年开始尝试利用网络销售西瓜,从最初的一年销售几万斤,到去年销售几十万斤。”张贵强说,虽然相比于成熟的传统渠道销售,网络销售的数量还很有限,但已经感觉到网络需求加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们就是要发挥电商企业和农产品的综合优势,通过西瓜节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加快构筑“基地+平台+消费者”的现代农业产销体系。”北京市电子商务中心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张玉成说,“预计经过2至3年的培育,大兴西瓜通过电商平台的销量有望达到一半左右。
在许多与会者看来,互联网带给农业的,不仅仅是销售方式的进步,必将重塑整个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元素、增添新动力。
品质提升,还需服务提速
尽管前景美好,但一些现实难题依然困扰着瓜农们。“通过互联网销售,我们的西瓜最远已经走向了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但制约销售的最大问题就是物流运输成本太高。”王汉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有一个品种的西瓜是每斤30元,一箱6斤左右,总价是180元。如果快递到深圳的话运费高达150元,这几乎接近一箱西瓜的价格。”
不少合作社的社员向记者反映,像很多瓜果蔬菜一样,西瓜属于生鲜产品,保鲜期短,不易运输,大部分快递公司都不愿意接单,即便接单物流环节也太多,严重影响了口感的色泽。“希望通过电商平台的规模化销售,能够解决运输渠道和物流成本的问题,这也将决定互联网产销模式能够走多远的问题。”张贵强说。
农产品的互联网时代何时才能真正到来?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常学智说,除了提高物流配套服务,解决好电商技能培训、对接服务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方面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有的合作社开淘宝店卖西瓜,运营成本下不来,卖不多花销却不少。”常学智说,其实,完整的电商系统比较复杂,需要有网页设计、产品美工、营销软文、推广运营等前端的东西,人才培训、融资支付结算等农产品电商服务资源是电商交易的重要支撑。
专家表示,由于农民分散居住、农产品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加大了物流空载率,以至于物流企业和投资机构对农村物流建设尤其高端物流布局积极性不高,而这些方面都需要政策资金支持,以及社会资本介入。(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