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蛟龙”之后,“海马”游弋深海
我自主研制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通过验收
“海马”号海试(资料照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供图

    科技日报上海5月8日电 (记者陈瑜)经过近6年研发攻关,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8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这是继“蛟龙”号之后,我国深海高技术领域出现的又一标志性成果,迈出了4500米级潜水器谱系化的第一步。

    “海马”号是科技部863计划支持的重点项目,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突破了本体结构、浮力材料、液压动力和推进、作业机械手和工具、观通导航、控制软硬件、升沉补偿装置等关键技术,先后完成了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和海上摸底试验等工作。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关键技术,并在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了解,为加强装备研发的实用性,科技部创新地实行业主制管理机制,由国土资源部作为项目组织实施部门,其下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业主单位牵头,汇集了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青岛海洋化工研究院、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研发力量,组成“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研发团队联合攻关。2014年,“海马”号搭乘“海洋六号”完成南海海试,共下潜17次,3次到达南海中央海盆底部作业试验,最大下潜深度4502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践了从系统研发到海试多部门协作创新、联合攻关的科技研发创新模式。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温宁告诉记者,为加快推动成果的示范应用和转化,今年3月,“海马”号被首次试验性应用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4月再次随“海洋六号”母船前往西太平洋,进行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和研究。

    “海马”号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率达90%以上,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连琏教授说,接下来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将“海马”号的关键技术固化成产品。

    4500米水深覆盖了我国南海98%的海域、国际大洋海底100%富钴结壳资源富集区和95%—98%热液硫化物富集区,4500米级深海作业装备能够满足绝大部分深海探查和作业的需求,与6000米级和7000米级相比又有着研制成本、操作维护成本较低的优势。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海洋处处长孙清说,“十二五”末,我国还将完成国产化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自主式水下潜水器的研制,形成4500米级的作业能力,为建立全海深、全类型、全应用目标的谱系化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