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 琳 本报记者 陈 瑜
长期以来,建材行业被认为是原创性不够,技术落后的行业。而科研院所重研发、轻效益,导致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前不久,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建材总院”)在知识产权金融领域做了一次尝试,将“专利保险”这一“小鲜肉”引到了这个传统产业。
建材总院副院长颜碧兰谈起此事认为:被遴选的企业必须创新能力强、资信良好。
作为国内建筑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专业最大的综合型研发机构,建材总院较早地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内审制度实现了知识产权全过程动态管理。2012年,在国家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正式出台之前,该院成功申报北京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试点单位,并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要求全面调整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了包含人力、法律、财务、科技、研发等多个环节的立体式管理模式。
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给专利上“保险”
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又称高贝利特水泥)是建材总院近十年来取得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它满足了我国重点工程混凝土高抗裂、高耐久、长寿命的要求,已在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等重点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规模应用。
2014年12月,建材总院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该水泥及其制备和应用等两项核心专利签订专利执行保险合同,迈出了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的第一步。
“专利保险是首个把金融保险导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商业保险,专利执行保险是专利保险试点的首个险种,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投保人的维权风险,更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保护知识产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颜碧兰说,这意味着企业在支付小额专利保险费用后,已投保的专利维权中产生的调查费用和法律费用支出能够获得保险公司高额费用补偿支持。这种商业保险对保护知识产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专利信息“二次开发”:助力科学立项
建材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高能耗、大污染和低效率等因素已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准入门槛低的中低端产品已出现产能过剩、市场增长放缓现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在竞争激烈中,如何通过降低产品生产能耗、提高产品功效和附加值等手段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对专利信息进行战略分析,并使之成为科技研发的助推器。”颜碧兰举例说,建材总院在水泥基材料研制方面具有很强优势,其专利量占总院专利总量的近一半。在此基础上,建材总院完成了水泥基技术的知识产权战略报告,建立了涵盖智能混凝土、尾气处理等七大技术领域的国内水泥基专利数据库,从趋势分析、区域分析、申请人分析、发明人分析、法律状态分析等几个层面,对水泥基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分析和建材总院水泥基技术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
创新奖励机制:改变轻推广、转化的工作模式
在北京水泥厂,工作人员通过一个名为水泥能源管控及生产信息化的系统,可以在线监测整个企业的生产能耗动态信息。
“通过系统生产工艺流程图、动态实时曲线等界面,用户可了解和掌握各生产环节和重点设备的单位能耗信息及变化趋势,及时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气、粉尘排放。”颜碧兰说,通过计算机和信息化的精细管理,企业的能源效率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建材总院开发的系统受到客户高度认可,开发及推广人员也相应获得了收益。
颜碧兰告诉记者,建材总院建立了一系列鼓励发明创新的奖励管理机制,包括著作权奖励、申请和授权专利奖励、专利实施奖励等。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建材总院还将获得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指标;将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推广奖励、经济效益挂钩,加大奖励力度。改变了原来重知识产权权利获得,轻推广、转化的工作模式。(科技日报北京4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