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年来,超过200项的中科院科技成果在山东转移转化,给企业直接或间接带来近1374亿元的销售收入,然而,即使这些备受省内企业追捧的科技成果也或多或少遭遇了转化难的问题。“不要以为项目在企业落了地,转化就算完成,这些项目不少还面临着第二重‘转化难’。”这是近日笔者在采访时听到的一段吐槽,“吐槽人”是有“科技红娘”之称的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
详聊之下笔者发现,科技成果不能顺利进入市场应用,其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效益无法预测,导致企业左右为难;有的是因为“买卖”双方理念不一,导致中途“刹车”。
以具有10项自主研发新技术入股西王特钢的中科院金属所为例,新股东金属所开发的产品既“高”又“新”,曾一度让诸多企业蜂拥而至,但就是这些成果拖了二年都转化不出去。据说主要卡在了二个方面:一是接收企业要求金属所尽快拿出相对成熟的产品再签约,以降低资金投入和转化风险;二是国企决策过程复杂,一个细节的谈判,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最终这项技术卖给了一家民企。
民企能PK掉国企,第二个原因不言而喻,处于竞争弱势的民企对创新技术的渴望远超过国企,但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抛开院所不再待价而沽不提,与国企相同的是,民企也需要风险控制,为何还能硬着头皮上,那么,是不是只要硬着头皮上就能使科技成果“落地开花”?采访时听到的第二个故事,让笔者不由有此一问。
中科院的一个利用培养基做虫草的项目已经在企业转化,按照惯例,做出虫草的培养基直接扔掉,但研究人员却从这些废弃物中提炼出了虫草素。企业的想法是我们提炼出80%的虫草素就可以了,提炼接近100%的虫草素成本太高,比如20元可以提炼出80%的虫草素,提炼剩下的20%可能需要60元,大大超过企业的成本,而且难题太大,但研究员却坚持想尽办法,向着100%的目标努力,双方因此中断了合作。
在笔者看来,追求效益是企业的天性,高于成本的事情他们当然不愿意做;而对科研人员说,科学是追求极致的,可以做到为什么不做呢?万一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成本有所下降,也并非不可能。问题是作为双方“红娘”的第三方机构或政府是否也应且慢“吐槽”先去“劝和”呢?
市场高于技术,技术服从市场,成果才能最终走向市场。以此而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科研院所的事情,也涉及到企业的利益,作为“红娘”的政府或第三方机构也不能只当“旁观者”发发牢骚了事。换言之,克服科技成果转化重重难题,不仅仅考验“买卖”双方,更考验着“局”中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