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23日 星期四
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及其危害
杨新兴

    人为活动产生的放射性污染,除了原子弹、氢弹爆炸,核电厂爆炸事故以外,在通常情况,一般不会对公众造成危害。但是,世界上超级大国核武器库中的原子弹、氢弹的数量,足可以把整个地球毁灭。世界上核电站的数量越来越多,核事故时有发生。放射性污染对人类生命和身体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有增无减。为了预防和控制核灾难、核事故的发生,确保我们生存环境的安全,研究放射性的基本理论,了解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护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核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原子核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对于相等的质量来说,在核反应过程里释放的能量,要比普通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大几百万倍。根据开发成本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专家们认为,核能依然是最现实、最有可能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资源。积极、稳妥、适当地开发利用核能,是人类走出化石能源资源短缺困境,应对即将到来的化石能源资源枯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出路。

    人类遭遇的核灾难和核事故

    迄今为止,人类遭遇的最惨重的核灾难,莫过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的两颗原子弹。1945年8月6日,美国飞行员保罗·提贝兹,驾驶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9000米高度,投下第一棵原子弹。当场炸死14万人。1945年8月9日,查理士尔·斯文尼驾驶的B-29轰炸机,在长崎上空9000米高度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当场炸死12万人。

    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哩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发生核泄漏事故。核事故发生过程里,有三名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没有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这次核事故的发生,给人类利用核能的前景,第一次投下了阴影。

    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了最为惨痛的印象。1986年4月26日,4号机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死亡31人,伤数百人。核泄漏事故的灾难性后果是:乌克兰一半以上的土地受到污染,13万居民被迫迁居他乡,320多万居民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1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的库尔斯克号导弹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域参加军事演习时,发生爆炸并沉没。艇上118名官兵不幸全部遇难,而核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则更是令人担忧。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潜艇事故。

    2011年3月12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县第一和第二核电站爆炸。这次核事故,虽然未有任何员工因为遭受直接照射而死亡,但有6位员工受到超过“终身摄入限度”的剂量照射,约有300位员工受到较大量剂量照射。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发现,人体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可能引发诸多疾病,例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脱发、皮炎、眼疾、疲劳、虚脱、炎肿、白血球减少、血小板减少、骨髓疏松等;大剂量照射,导致休克或死亡。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导致生物机体的细胞癌变,染色体的畸变和基因(DNA)突变,已经被许多事实所证明。

    放射性污染防护

    放射性污染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不要超过最大允许照射剂量;尽量减少照射剂量;尽量远离放射源;环境中的放射性本底不能过高。

    放射性污染防护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利用探测仪器对环境放射性本底进行实时监测;对放射源进行必要的屏蔽;放射源必须设专人保管;工作人员需穿戴防护衣、防护帽、防护口罩和防护手套;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具备防护基本知识;建立放射性工作人员卫生保健制度。

    原子弹、氢弹爆炸,统称为核武器爆炸,或者核爆炸。核爆炸是人们最为恐惧的核污染事件。核爆炸的安全防护环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核爆炸之前辐射防护,核爆炸瞬间的辐射防护和核爆炸后的辐射防护。

    核爆炸之前的辐射防护。多建防空洞,储备足够物质资源,防止核战争,预防核辐射。

    核爆炸瞬间的辐射防护。核爆炸瞬间的应急防护方法,主要是利用工事进行掩蔽。在开阔地面上的人员,当发现核爆闪光时,应立即背向爆炸中心卧倒,可减轻伤害。装甲车辆乘员,可利用车体进行防护。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的防护,主要是利用工事和地形、地物加以掩蔽。利用坚固、耐热的防护罩或防护套等遮盖,涂刷防火涂料、白灰浆和泥土等,亦有防护作用。

    核爆炸后的辐射防护。在核袭击后,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对人员活动的地区进行辐射监测,查明污染区的放射性污染状况。非监测人员要力求避开在放射性污染区内活动。在污染区作业时,要尽量缩短作业时间。穿戴个人防护器材,防止人体受沾染。对撤离污染区的人员和武器装备等,进行沾染检查。受放射性污染照射人员及其随身携带物品,在撤离污染区后,要尽快进行清洗去污,以消除沾染。

    当我们面临核爆炸的威胁时,及时采取上述防护措施,可以减轻人员伤亡和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的损失。

    (作者系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