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12日 星期日
众香国里最可贵
——访加拿大公共卫生署国家微生物实验室邱香国博士

    本报记者 王俊鸣 刘海英

    过去一年间,人们谈“埃”色变。埃博拉病毒病在西非肆虐已使10000多条鲜活的生命逝去。面对疫情,防控与治疗,疫苗与药物,众多国家的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正在与时间赛跑。

    疫情如何发展?治疗药物何时才能进入临床挽救众多生命?2月27日,一条《埃博拉治疗药物ZMapp开始临床试验》的报道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ZMapp药物主要研发人之一、加拿大公共卫生署国家微生物实验室血清学诊断部主任邱香国博士。

    疫情史无前例,虽趋缓仍反弹

    此次埃博拉疫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邱香国博士介绍说,自1976年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埃博拉病毒病在非洲地区并不鲜见,但在此次疫情之前,规模最大的疫情出现在2000年,染病人数也仅有425例。正因为疫情规模小,又暴发于比较落后的非洲地区,这些疫情并没有引起世人的过多关注。但此次始于2013年12月的疫情则明显不同以往。超高的致死率、令人惊恐的死亡方式、难以遏制的蔓延速度、持续不断的新增病例,让全世界为之惊恐。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疫情暴发以来,已有超过10000人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

    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还会持续多久?邱博士用数据给出了答案。她介绍说,从2014年12月开始,非洲埃博拉病毒病患者人数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利比里亚已连续三周没有新增病例的报告。疫情整体趋缓但仍有反弹,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依然有新增病例出现。

    “如果此次疫情能在今年6月份结束,将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邱博士这样说。

    药物疗效明显,临床试验乐观

    2014年8月29日,《自然》杂志网站一篇《用ZMapp逆转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埃博拉病毒病》的论文引起学界关注。该论文第一作者邱香国博士也开始走进公众视野。

    邱博士介绍说,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ZMapp属于一种优化的“鸡尾酒”疗法,是加拿大和美国联合研究的产物。ZMapp包含3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植物细胞表达系统(烟草属)表达生产。3种单克隆抗体中,有两种抗体是由邱香国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制的。ZMapp药物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中效果显著,并在两位在西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医务人员的治疗中使用。两位美国患者的康复使ZMapp药物一夜成名。

    谈及业已开始的ZMapp药物临床试验前景,邱博士表示乐观。她指出,目前为止使用ZMapp药物进行治疗的病例有9例,治疗效果明显,虽然这些病人同时还使用了其他多种药物进行治疗,目前还难以判断是何种药物起作用,但从动物实验来看,ZMapp药物的治疗效果是相当好的。而从使用ZMapp前身ZMAb药物进行治疗的8个埃博拉患者全部存活这一数据看,应该对ZMapp的疗效给予积极评价。邱香国表示,相比于ZMAb这一研究级别的药物,ZMapp的生产已执行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简称cGMP),在质量控制方面更加有保证。

    新药源于坚守,梅香来自苦寒

    科学研究是艰苦的,尤其是病毒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严谨的治学精神,还需要有敢于冒险的无畏勇气和甘于无名的长期坚守。

    谈及ZMapp药物的研制过程,邱博士感慨良多。这一研究历时十年,其间既有过因经费不足而短暂中断的困苦,也有研究成效不佳所遭受的挫折,而如今,则有了劳动成果将造福于人类的满足和喜悦。

    “病毒研究不能急功近利,更需要长期的忍耐与坚持。”邱博士说。早在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考虑到恐怖分子利用埃博拉病毒制造恐怖事件的可能性,美、加两国政府即开始支持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研究。邱博士于2005年开始研究埃博拉病毒,在十年时间里,研究曾一度因为经费紧缺而不得不中断,但她都坚持了下来,直到2011年,相关研究才真正进入理想轨道,而此次埃博拉疫情,则为她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开花结果的契机。

    为了进一步研究ZMapp药物的效能,2015年1月,邱香国博士在非洲疫区进行了为期5周的实地研究工作,非洲工作的艰苦程度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条件有限,一个月的饮食基本没有变化,没有青菜,面包又干又硬,研究人员称之为“杀人面包”(意为面包太硬,可以用来砸人);由于任务重,工作时间紧,从早晨七点半到晚上六点,几乎都在忙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没有吃过午饭,每天中午都是吃香蕉果腹。”邱香国说,“不是没有饭吃,而是要吃饭就要换掉防护服,太费时间。”

    记得《牡丹之歌》中有句“众香国里最壮观”的歌词,用“众香国里最可贵”来形容邱香国博士的科研精神,应该说再恰当不过了。5月份,邱香国博士还将再赴非洲。祝愿她此行能为那里遭受埃博拉病毒肆虐的人们带来福音。

    上图 邱香国博士正在阅读3月1日《科技日报》头版刊登的《埃博拉治疗药物ZMapp开始临床试验》消息。

    本报记者 王俊鸣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