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4日 星期六
扩大居民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
——评《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
刘社建

    如何构建扩大居民消费增长长效机制是个复杂问题。西方主流消费理论是在代表性消费者的理论假设下以消费和收入的关系为研究主线分析消费增长问题,收入对解释(居民)消费行为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几十年来的有关研究大多属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内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如何扩大居民消费问题,相关研究对如何扩大居民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建议,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有必要结合经济发展呈现的最新情况,深入研究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要素,并提出更有效的扩大居民消费的对策。

    基于此,江苏理工学院刘东皇博士以居民消费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该专著基于中国经济高出口(高不了)、高投资(不能高)和低消费(低的居民消费)的宏观背景和“扩内需”的政策背景考虑到居民不敢消费、不能消费、不愿消费的三大视角分别从未来不确定性、收入分配和公共支出三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中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中国居民消费的增长效应及扩大居民消费途径,提出启动居民消费推动中国经济由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投资、出口和消费协调驱动转变的相关建议。《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一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包括对何等要素制约居民消费发展方面做出创新研究,全书对研究居民消费问题与更有效的构建消费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尤其是以居民消费作为研究主题把握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正努力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以使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然而,相关的政策偏向于短期刺激,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基于现实背景和政策背景较为深入地研究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国居民消费的相关问题,具有几个方面重要的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在扩大居民消费的问题上基于主流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我国居民谨慎的消费行为,并从收入分配和公共支出视角研究扩大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有利于丰富消费经济理论的内容;第二,对居民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进行较为系统分析,并进行实证检验,有利于丰富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内容;最后,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从需求角度着力于居民消费这个着力点进行相对较为系统的研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实践意义:一方面,在扩大居民消费的问题上,基于居民不敢消费、不能消费和不愿消费的考虑分别从未来不确定性、收入分配和公共支出三个角度实证检验了它们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进而概括出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政府制定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居民消费启动途径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基于需求层面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的总量和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居民消费对宏观经济的增长效应,有利于为有关部门扩大居民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同时,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该专著基于“状况特征——作用机理——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运用多种实证分析工具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其增长绩效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本研究的可圈可点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

    应用多种理论。该专著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消费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和演进理论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个研究中国居民消费的框架体系,研究了中国居民消费的演化特征,分别分析了未来不确定性、收入分配、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揭示出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使我们充分了解了中国居民消费的演化过程和制约因素,为中国制定相应的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研究角度独特。西方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侧重从供给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主流的消费理论则是在代表性消费者的假设下研究消费和收入的关系,西方主流理论都是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理论,而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仅仅根据主流的理论分析我国的经济现象是不够的。本书将经济增长理论、消费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等的相关研究成果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基于需求和结构视角,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问题,是属于比较创新的视角。

    研究方法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例如,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扩大居民消费的途径本书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践检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只有进行大量实证分析才能作出规范性的判断,本书对我国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居民消费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论证和阐明,力求定量更准确,定性更深刻;借鉴与创新并举的方法,本书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创新。

    其次,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工具及方法剖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居民消费的总量及结构性特征,从需求层面分析居民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实证检验了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测算了居民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了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之间的动态特征,在通过与其他需求因素(投资等)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后,最后指出当前背景下扩大居民消费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实证研究了未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测算了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实证分析了转型期不确定因素特别突出制度因素对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影响,指出预防性储蓄理论能有力解释我国居民谨慎的消费行为,但不能忽视消费者之间的“异质性”;分别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维度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在初次分配方面,研究了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内需体系为“利润领导型”。在再分配方面,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再分配的政策调整应注重缩小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再分配的消费效应;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侧重从公共支出结构视角全面地分析公共(支农)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认为我国公共支出转型的滞后显著地制约了公共支出消费效应的充分发挥。

    化解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变革是关键,有必要通过渐渐式改革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当前,我国正处于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投资、出口和消费协调驱动转变。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应推动居民消费的内生增长,更加注重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扩大居民消费的基础上,更好的使居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并更加充分发挥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