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2日 星期四
创客的心,谁懂?

    本报记者 高 博 刘晓莹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刚提到“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国务院3月10日又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创客”成了两会焦点。万众热议“万众创新”,年轻的创客们怎么想?

    两会期间,俞敏洪委员说:“我打算每年帮助支持80到100个创客,支持他们的新项目。我清楚地知道,这些项目最后有一大半会失败。”

    车库咖啡CEO金子森说:“像俞敏洪老师这样活跃的投资人很多集中在北京,如果投资100家企业,大概有两家企业能成功。但他们也并不知道这两家在哪里。”

    北京的“创客空间”创始人王盛林说:“创业成功率很低很低。孵化成功的毕竟是少数,80%的都失败了。而且,从风投的角度来看,不能被并购或上市,就没有意义。可做到10亿元的项目是极少数。因此投资人一旦往这个方向走,失败率会更高。”

    王盛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尽管在投资人看来,绝大部分创客都失败了,但按创客自己的标准则并非如此。“原先你在公司里做一件没劲的事;现在在做一件开心和你热爱的事情。如果每个月还能多挣5万,你就足够满意了。”

    “创客”翻译自英文“Maker”,也可以翻译成“制者”。无论是鼓弄电动机,或是裁剪烂布条,还是拼接塑料片,只要是在实现自己脑子里的创意,就算“创客”。很多“创客”不图盈利,只为好玩。

    位于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的创始人潘昊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每个城市都一定有些热爱发明,有想法,热爱科技的人,但没有很好的地方把他们聚集起来。我们希望‘创客’能变成一种带来快乐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去创客空间,就像下班去看电影一样,去享受实现自己创意的快乐。同时,他们也有可能创业,或者将技能作为一个收入来源。”

    王盛林认为,做不大的创客也是社会需要的,“可以让大家生活更有活力,能买到更多新产品,从而促进消费”。

    “大部分人是不理解我们的。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中,”金子森说。

    “‘创客’是新事物,大多数人还需要慢慢去了解。”王盛林说。

    “我理解的众创空间,不单单是技术创新,还要推崇思想解放、心灵自由,让更多的人在创新、创业中回归自我。”金子森说,之所以支持国务院《意见》是因为“从前大家觉得创新创业在国民经济中仅仅是一小块,‘白骨精’和‘高富帅’才能创业;但现在门槛降低了,每个人都有机会”。

    今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众创空间”概念后,各大城市,甚至一些地级市的政府,均提出要建立“众创空间”。王盛林表示,政府提出的“众创空间”跟创客空间稍有不同。“在中关村有院校孵化器,有‘36氪’这种带媒体性质的孵化器,也有‘咖啡馆类型’的创客空间,还有‘创新工场’这一类。政府提出的‘众创空间’概念涵盖了各种孵化器,指的不光是‘创客’。”王盛林说。

    王盛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认为政府高调提“众创空间”,背景是中国正处在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政府为了服务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和经济体,要推进本土化的创新。

    “我们欢迎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政府支持,但政府不要干预太多。”王盛林说,“中关村对我们的帮助就很恰当。他们不干预市场行为,但会补贴我们的房租、设备和活动经费。”王盛林说,中关村还联络北京银行给一些创新项目发放每家20万元的无息贷款,雪中送炭。

    俞敏洪委员在两会期间告诉媒体,政府应减免税收或提高大学生创业贷款的额度;还应鼓励更多天使基金为初期创客“输血”。金子森说,创客机构还在寻找市场运营方式,而非公益式运行。”

    (科技日报北京3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