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2日 星期四
创新精神正根植民间
郑 军

    一份政府工作报告,无数种解读角度。我最感兴趣的是里面的一句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我印象里,这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创新提高如此高度和如此广度。以创新求发展,告别山寨大国,走向中国创造,这些人们呼吁已久的理想终于即将变为现实。

    这里,我不举统计数字,只说说我的两点个人感受。一是从2013年开始,我身边不少朋友都投入发明创造当中。有人研制以空气为介质的投影仪,有人在做使用普通墨水的打印机,有的去研发高效净化剂。

    这些人都不供职于专业科研机构。如果在以前,此类行为往往出自“民科”,起于头脑发热,最终修不成正果。但我的这些朋友都有详细的科研计划书和企业计划书,组建了团队,拿到了风投。我不好评价他们的成果到底有多大价值,从专业角度看是否领先,但起码他们走在科研和商业的正轨上。

    还有一例,就是最近半年里,几乎每月都有两三家小贷公司打来电话,问我要不要贷款,有的业务员一天几个电话追着要贷给我钱。大银行的业务员也放下架子过来推贷款,几十万,甚至十几万也可以办理。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偶尔看到的一张中国台湾报纸,上面有一个版的小广告,里面都是各种标有“金主直营”的贷款公司。工业资本积累下的赢利肯定要找出口,今天的大陆也走到了这一步。我并没有在什么公开场合表示过自己要贷款,就经常有人带着钱找上门。可以想象,那些创业者寻找资金肯定更容易。

    我曾经去过其中一家小贷公司,那是当地开办的“网商中心”的附属机构。这个网商中心占据某商业大厦的五层楼,里面是数不清的小网商企业。中午休息时,成百的青年男女挤在电梯间里外出就餐,蓬勃的朝气扑面而来。从创新中求发展,在创业中寻就业,以前这只是经济学家的思考,媒体的呼吁。但置身于这样的场景里,你会觉得它正在成为现实,因为人和钱这两样最起码的创业条件都已经具备。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过创业潮。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个体户和乡镇企业就是第一波创业潮,催生出鲁冠球、刘永好这批企业家。上世纪90年代初有过一波下海潮,体制内的精英纷纷出来办企业,又培养了王健林、潘石屹这批企业家。但这两次都是在补市场经济欠债,企业所接收的往往是发达国家的二手设备,靠自然资源和人力成本取胜。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还有一次互联网创业高潮。人们所知道的互联网大佬几乎都起步于那个时代。不过当时全国网民才几百万人,不足一个二线城市的总人口数,网上消费更几乎不存在。记得当时曾经有媒体搞了个互联网生存实验,把一群人关在屋子里,看看他们能否靠网络生存下去,结果在网上只找到一家卖饮料的店。

    建立在如此小的实际消费基础上,当时那波创业潮更像是海外风投业联合炒起的一波概念,而且只集中在北京、深圳等几个城市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创业往往以创新为前提,人们在追求通过发明创造来创办新企业。另一方面,创新潮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涌动。创新精神正在深入民间,特别是年轻一代中间。

    今天提到IT时代,人们总会联想到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两个标志性人物。其实,个人电脑早在1971年就诞生了,苹果公司只是商业上最成功的一家。当时中国媒体上推崇的华裔电脑商人王安,如今已经鲜为人知。而和微软同时起步的软件公司,在美国有上千家之多。几个人搭伙干上一两年,发现不成功就散伙,下次有机会再创业。IT英雄们就是成长于如此雄厚的创新土壤。

    一个国家在工业时代运行已久,肯定要走向以创新为先导的信息时代。这一幕正在今天的中国变成现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