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9日 星期一
嬗变:从科技人的创新到万众创新
■ 本报记者 左朝胜
中新广州知识城远景图

    2014年,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局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抓好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推进科技与产业、平台、金融、知识产权、人才、民生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取得了实效。通过盘点,发现这一年,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也是蛮拼的。

    从排名看变化

    福布斯2014年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25个城市,广州排名第9位,排名较2013年上升10位。

    《自然》期刊中国十大科技领先城市排名第9。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中国城市科技竞争力排行榜排名第4。

    第四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排名第2,较第三届排名上升3位。

    8家企业上榜中国最佳创新50强,数量居全国城市第2。

    从数据看成效

    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省科技奖励185项,分别占全省获奖数的51.72%和70.61%。

    2014年,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62家(含公示数),较上年增加98家;新增省创新型企业2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市创新型企业2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8家。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8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0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8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40家,市创新型试点企业102家,市科技小巨人企业198家。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001.36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1.2个百分点。

    2014年,全市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4589件,发明专利授权4590件,分别增长20.0%和13.2%。

    2013年企业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抵扣应纳税额43.55亿元,同比增长20.57%。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两会期间,记者就广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等热门话题,采访了广州市科技创新委负责人。

    “2014年是广州科技的改革年。这场改革从简政放权入手,以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为导向,某种意义上就是要革自己的命,是凤凰涅槃。”市科技创新委负责人如是说。顺着改革这个关键词,让记者带着大家一同探寻这场科技变革的脉络。

    隐痛:科技资源重载下的“短板”

    广州素有“千年商都”之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作为华南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集聚了广东全省70%以上的科研院所、大学等科技资源。但科技创新却赫然在广州三大短板之列。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在广州调研时曾指出,大多数科技资源在广州,但许多创新活动不在广州;创新成果出在广州,但许多成果转化和应用不在广州。省委书记之问,对广州科技管理部门来说,既是隐痛,也是使命、责任和动力。

    把脉:探寻激活广州科技创新活力的“穴位”

    事实上,广州市委、市政府针对广州科技创新的问题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部署,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听取科技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问题之策。任学锋书记指示要打造科技创新的政策洼地,推动实现千年商都与科技创新的两翼齐飞。陈建华市长要求将科技创新作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

    作为市政府主管科技工作的领导,王东副市长牵头已铺开了系列工作,广开门路,主持召开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参加的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带队赴北京、天津、苏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西安等先进城市开展科技创新专题调研。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查找广州科技创新工作的症结所在,厘清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制定了系列战略战术,已在全力推进。

    出招:对症下药,激活广州创新的春水

    聚力。抓好《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落实,结合各区、市直各有关单位职能,分解任务,督促配套措施落地。组建校地协同创新联盟,集聚创新力量,协同解决健康医疗、战略性产业等重大关键技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研究制订全市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到2017年,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实现倍增。

    激活。围绕激发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主体,出台《广州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方案》,通过普惠制方式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鼓励全民创新创业,出台《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实施方案》。

    阳光简政。按照“顶层设计、流程再造、分权制衡、功能优化、权责统一、公开透明”的思路,对科技项目管理进行重构和流程再造: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将原来的24个专项调整为5个板块共11个专项;通过“以案治本”,改变业务处室“一竿到底”的科技项目管理状况,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完善专家库管理制度,加强专家入库审核,提高专家质量,充分尊重和依靠专家,将专家评审分数作为项目立项的主要依据,实行量化评分制,从高到低排列分数,根据事先规定的立项数目确定入围的企业,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在全国率先对项目申报指南、项目受理信息、形式审查结果、评审专家名单、评审结果、立项情况、中期检查结果、验收结果等各环节,实行全流程公开公示;实行廉洁审核制度;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科技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自动记录、留痕,可查询、可追溯,强化了管理责任追究机制;推动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该项改革获得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同志肯定。

    蝶变:广州科技新政的阶段成果

    科技创新需要时间孕育,但华丽的蝶变已经初现。2014年,福布斯2014年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25个城市,广州排名较2013年上升10位,《自然》期刊中国十大科技领先城市排名第9,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中国城市科技竞争力排行榜排名第4,荣获第四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二名,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连续四次蝉联世界500强第一名。但更为引人关注的是,8家企业上榜中国最佳创新50强,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二位,这些今天尚不太起眼的企业,假以时日将成为广州创新的中坚力量。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广州科技创新的下一步思路时,市科技创新委负责人表示:刚刚结束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胡春华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关系广东长远发展的关键一仗,是我们必须打赢的关键一仗。这也是广州必须赢得的一仗,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以营造优质、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为目标,以激活全社会创新活力为核心,加大政策引导,打造政策高地,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特别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要通过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办法、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进协同创新等措施,将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

    如此看来,广州科技创新的春天正大踏步走来。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前后对照表

    

序号 关键词/管理环节 改革前 改革后的变化
1 指南编制 公开程度不够 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指南需求+征询指南修改意见
2 项目申报 部分网上申报 全面实行网上申报+信息公开
3 立项评审 专家会议评审 “1.形式审查。我委委托科技服务机构就项目申报材料完整性、申报单位资格、申报限制等进行审查2.专家网络评审。定量评分+定性评价3.专家论证+预算评审。拟资助或补助财政经费大于等于100万元的项目,在提交委务会议审议前,除需进行专家网络评审外,还需组织进行专家论证和预算评审4.信息公开:专家名单、各立项评审环节结果公开”
4 行政决策 “1.支持经费在20万元(含)以下的项目由局长工作会审定;2.支持经费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局务会审定。” “1.项目责任处室审核。严格按专家网络评审的量化评分从高到低遴选拟立项项目2.委务会议审议”
5 入库公示 “新增加。1.拟入库项目公示。自2013年起,经我委委务会审议决定拟入库项目,需在我委门户网上予以公示。2.异议处理。在公示期内对拟入库项目有异议的申报单位/申报人可提出书面复核申请,由我委组织复核,并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申请人及项目申报单位。”
6 经费下达 联合下达项目经费(我委+市财局) “新增加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环节。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联合下达项目经费(我委+市财局)”
7 经费拨付 一次性拨付 “新增加分期拨付方式。一次性拨付+分期拨付采取分期拨付的,在《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签订生效后下拨付首笔财政资助经费,额度为项目财政资助经费的60%;中期检查合格者拨付第二笔资助经费,额度为项目财政资助经费的40%。”
8 经费资助方式 无偿资助、贷款贴息 “新增加后补助方式。前期资助+后补助后补助指项目承担单位先行投入资金,取得相应成果或服务绩效,按规定程序通过验收后,给予相应补助的财政资助方式,旨在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使用绩效。在我局近期公开发布的《指南》中,对专项的经费资助方式和经费拨付方式均予以明确。”
9 项目验收 验收方式:会议评审验收、函审验收、材料审核验收 “我委委托科技服务机构开展项目验收+项目承担单位自行组织验收。验收时,需进行成果登记和提交科技报告。1.时限要求。在项目合同执行期满后6个月内完成验收。无正当理由在此期限内未能验收的,我委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整改期为6个月。2.实施终止。整改后仍未通过验收的终止合同,收回尚未使用和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财政经费,我委对项目承担单位实施惩戒措施。3.信息公开公示。项目验收或终止结果,在我委门户网站公开或公示。”
10 行政监察 出现问题,监察部门对问题项目实施行政监察 派驻委监察部门对项目管理全流程实施行政监察
11 惩戒措施 “新增加。对无正当理由不按合同实施项目等情况,我委实施合同终止。因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参与单位人为因素造成合同终止的,我委将降低其信用等级,取消其3年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资格。”
12 宽容失败 “新增加。对探索性强、风险高的项目,因关键技术、市场前景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项目无法完成,且原始记录证明承担项目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已经履行了勤勉责任义务,经我委组织专家对项目承担单位评价确认其已履行勤勉责任义务后予以终止的,不影响该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继续申报和承担科技项目的信用。”
13 绩效评价 对已通过验收结题的项目实行绩效跟踪调查。绩效跟踪调查期限一般为3年。 市科技计划和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制,委托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科技计划专项设置和项目立项的参考依据。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在我委门户网站公开。
14 信用管理 “新增加。1.信用记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机构、承担单位和项目主要负责人,以及咨询、评审专家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等级评定,并将其综合信用等级作为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依据。2.不良信用惩戒。对在项目管理、评估、咨询业务活动中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及管理责任人、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科技服务机构以及评审专家等责任主体,出现信用不良记录,依照信用管理办法承担相应责任。”
15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新增加。1.主要功能。科技计划管理网上“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经费下达、变更、中期检查、验收、绩效评价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2.痕迹管理。项目管理每一环节任何处理行为均自动留存,实现“痕迹”管理,做到可查询、可追溯,责任到人。3.对外开放。与国家、省科技管理系统对接,并向相关部门开放,相关部门可实时对科技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16 科技计划体系设置 24个专项 按照促进“科技与产业、平台、金融、人才、知识产权、民生、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对科技计划体系的设置进行调整,从原来24个专项调整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源头创新、创新环境建设”4个板块,10个专项。
    ■从关键词看广州科技创新这一年

    ■创新生态

    先后出台《广州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方案》《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份政策文件,正在拟定或即将出台的政策文件10多份,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2014年,着力抓好《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落实,结合各区、市直各有关单位职能,分解任务,督促配套措施落地。围绕调整市科技奖励结构,加大奖励力度,修订《广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科技改革

    通过科技计划改革,简政放权,实现政府科技经费使用的“阳光化”,提高财政经费绩效。

    出台《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按照“顶层设计、流程再造、分权制衡、功能优化、权责统一、公开透明”的思路,对科技项目管理进行重构和流程再造。充分尊重和依靠专家,将专家评审分数作为项目立项的主要依据,实行量化评分制,从高到低排列分数,根据事先规定的立项数目确定入围的企业,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在全国率先对项目申报指南、项目受理信息、形式审查结果、评审专家名单、评审结果、立项情况、中期检查结果、验收结果等各环节,实行全流程公开公示。2015年科技计划项目有效申报数3425个,比2014年增加了29%,通过形式审查进入网评项目3041项。评审共抽取专家2396人次,有1327名专家参与了评审,占入库专家总数的32.45%。

    ■科技企业孵化器

    出台《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全力构建以企业服务和孵化为核心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根据项目和企业成长规律,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孵化服务。

    2014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登记备案20家,总数达85家;孵化面积达500万平方米,新增约100万平方米;新增入驻企业786家,在孵企业达5344家,提供就业岗位5.6万个。

    ■协同创新

    充分发挥广州校地协同创新联盟的平台作用,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凝练和需求对接,积极探索各种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征集项目近300个,覆盖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领域;在健康医疗、工业机器人、生物3D打印等重点行业领域组建(在建)11个协同创新联盟(中心)。

    大力推进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从2014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健康医疗领域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首期4个项目已启动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期项目已完成项目征集、评估、公示及入库。

    ■重大创新平台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连续四次蝉联世界500强第一名。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应用效果良好,累计为250多家用户提供典型应用服务,与华大基因、浪潮集团等8家战略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

    与中科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等一批国内外大院大所和著名高校合作,共建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华南产业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

    全市共有国家级工程中心1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1家和国家级质检中心10家。

    ■科技成果转化

    获省政府批复同意筹建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014年,全市科技成果登记312项,其中应用技术300项,占登记总量的96%;其中220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产业化应用率达71%。受理科技成果鉴定申请7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2项、国际先进水平的22项、国内领先水平的39项、国内先进水平的7项,合计占总数的97%。认定登记技术合同7902份,成交额246.86亿元。

    ■科技金融

    广州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资1.8亿元成立4只子基金,建立超15亿规模的创业投资资金落户广州。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引导基金合作子基金完成投资30家,投资金额9197万,带动社会创业投资50.74亿元。

    目前,已成立中国银行番禺天安科技支行、招商银行广州开发区科技支行和平安银行科学城科技支行。全市各科技支行为近300家企业提供银行授信80亿元,实际贷款31.19亿元。2014年启动股改及意向在新三板挂牌的科技企业超过150家,完成股改企业24家,已有15家科技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信息惠民

    成功获批为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协调运营商加快4G基站建设,建成4G基站1.8万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公交站场候乘、医院候诊和博物馆、纪念馆等44个区域新增无线城市免费接入点347个。重点推进同德围地区手机信号覆盖,会同同德围咨监委协调街道办、村委和运营商开展基站建设,改善了部分区域的手机信号覆盖。开展光纤到户试点示范工作,选定12个光纤到户试点示范小区。

    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接入单位73家,建立信息资源主题1289个,同比增长30.07%,汇集超过14.16亿条政府部门数据,日均交换数据137万条。自然人基本信息库涵盖1811万人基本信息,法人基本信息库涵盖130万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户基本信息。市政府门户网站新增政府重点工作落实、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等栏目,获得全国政府透明度领先奖,在全国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和国际化程度两项评比中位列第二。

    社保(市民)卡制发卡总量达1025万张,基本实现全市参保人员、公医人员和户籍老年人全覆盖,整合社保、金融、交通功能,基本完成16个业务部门应用对接准备。 “广州通”手机应用公测版已在苹果市场和10多家安卓市场上线,接入发票查验、违章查询等6项政府服务和预约挂号、客运购票等16项市场化便民服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