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7日 星期六
瞄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访上海市副市长周波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我们要加强科技前瞻布局、产出重大创新成果、创新创业服务、培养科技人才,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文·本报记者 王春

    如何利用上海现有的优势基础,打造引领世界科创水平的研发高地、创业热土,成为近期上海各界关注的重点。目前,上海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记者在全国两会前夕专访了上海市副市长周波。

    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

    记者:对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上海新目标的内涵和标准,学术界已有不少讨论。您认为它应具有哪些内涵?

    周波: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各大智库有关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我们认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要遵循国际经验,着力增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力、创新成果的影响力、新兴产业的引领力、创新环境的吸引力以及区域创新的辐射力;另一方面,要立足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着力打造国际与国内创新资源整合的结合点、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的结合点、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的结合点以及科技创新与城市转型发展统筹的结合点,代表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破除围墙大胆试大胆闯

    记者:从顶层设计角度来看,上海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系统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周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动力来自市场,活力来自改革。首要任务是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完善创新治理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立起以应用为导向,以知识创造、流通和扩散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为此,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我们将着重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国家要求和上海特色的关系。科技水平也好、行业管理也好,最高水平肯定是国家层面,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国家标准不一定就是最高标准,在某些方面上海可能先行一步。要把握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战略方向,同时要结合上海自身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

    二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深入研究其规律,进行长远考虑、系统部署、持续建设,绝对不能操之过急。近期重在按照“三个牢牢把握”的总要求打好基础,力求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上迈出重要步伐。

    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加快政府职能由以审批为主提升到以服务、监管为主,既充分发挥资金和项目的撬动作用、引导作用、引领作用,也主动转型、腾出空间,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组织。对于看不准的事物,政府的手不要伸得太长,要形成容错机制。

    四是处理好硬任务和软环境的关系。创新能力的提升,既要找到一些“硬任务”抓手,实施“非对称战略”,加强前瞻布局,更要通过功能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着力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瓶颈制约,提高创新创业效率,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五是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引入全球优质资源,特别是加大吸引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力度。要着力破除“围墙”,盘活存量资源,以大科技理念,以更大的包容度,促进在沪央企、中央科研机构、外资企业等各类创新资源融入上海创新体系。

    六是处理好依法行政和改革创新的关系。依法行政是基本方略、是根本底线。当创新和改革与现有规章制度发生碰撞,一定要科学民主的决策,不能拍脑袋;一定不能夹杂部门和个人的私利;一定要按照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来判断,按照“三个牢牢把握”的要求,大胆试、大胆闯。

    七是处理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关系。科技进步一定要和产业发展紧紧融合,要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有效的生产力。要围绕提升上海的核心竞争力,谋划好价值链,围绕价值链打造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超前谋划、超前部署。

    以勇气和智慧闯关夺隘

    记者:从创新中再出发,如何准确把握新的形势要求,聚焦重点突破,持之以恒抓好科技创新前瞻布局?

    周波: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我们要加强科技前瞻布局、产出重大创新成果、创新创业服务、培养科技人才,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一是要深入谋划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任务。要加强对定位的分类,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类型很多,国家也在进行一些改革创新,要按照不同的目标和定位,采取不同的组织实施模式和进度安排。要提高实施布局的能力,打通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和资源链,加强对产业愿景的分析和研究,突出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的目标。要进一步聚焦重点,全市科技系统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集中力量聚焦突破。

    二是要不断强化产业技术攻关和应用。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的地位,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是企业和科研单位,关键是突出企业家和领军人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要形成运转顺畅的创新链,使科技创新从研发到成果产业化形成一个流程顺畅的有机整体;要统筹推进应用示范,集中力量办大事;要重视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得到更好的市场应用;要深化应用技术体系的建设,推进上海产研院等共性技术研发服务机构的建设发展,更好地发挥各方面作用。

    三是要着力构建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区县、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围绕创新链完善服务链。要大力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提供平台、营造环境。要遵循创新生命周期和成长规律,深入了解创新创业主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分类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方案。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服务工作,通过知识产权服务,提升科技创新前期可行性研究水平,避免重复创新、无效创新,提升科技成果的保护水平,提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水平。要用好张江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建设发展的契机,不断推动资源集聚,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服务的新举措、新机制。

    四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基础研究方面,上海有很好的基础,新形势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建立国家的大科学中心,基础研究工作要继续加强,并定位于体现国家战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将培养和引进、吸引和留住相结合。更关键的是要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培育我们自身具有比较宽广的人才视野和格局。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一次次以勇气和智慧闯关夺隘,见证了无数改革和传奇。以万变应改革,以创新应发展,上海已经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好了准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