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6日 星期五
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 建设全国百强高校
——访海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康德
图为海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康德

    ■ 本报记者 江东洲

    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跨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进一步深化改革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此指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南大学在海南省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海南大学如何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加快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此,科技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海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康德。

    适应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趋势

    把建设百强高校目标落到实处

    记者:“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2014年7月,海南大学党委围绕学校的内涵发展,从战略制定和顶层设计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社会影响力”的办学理念,并将“两个力”的提升“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康德: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的办学理念,这是海南大学党委在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和科学运用的具体体现,是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科学分析、正确研判的结果,是对海南大学未来一段时期内科学发展的准确定位,是践行海大精神、实现百强高校的重大举措。海南大学党委提出提升“两个力”,不是简单地提口号,而是作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之所以摆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适应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选择;二是建设百强高校目标落到实处的迫切要求。

    这是适应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选择。当前,海南大学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压力。竞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资源的竞争,国家今后配置资源将以绩效为导向、以评价为依据,实际上这是发达国家早已通行的做法,也是势在必行的,今后高校要争抢资源,拼的是什么?是水平,是质量,是贡献,包括人才培养的贡献、科技创新的贡献、社会服务的贡献等;第二个是生源的竞争,国内生源逐年萎缩,“僧多粥少”现象日益严重,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后,将不断扩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学校的权力,今后高校要争抢生源,拼的是什么?是特色,是声誉,是学科品牌专业,是名师名家,是学术名气,是社会影响。而所有要拼的这些要素,承载的主体是我们的教师,是我们的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因此,大学的竞争,说到底是学生的竞争,是教师的竞争。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社会竞争力,教师的社会影响力直接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两者相加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决定学校今后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的要害所在。

    这是建设百强高校目标落到实处的迫切要求。2013年1月,海南大学党委会提出,未来5年内,要把学校真正建成全国百强高校。所谓全国百强高校是指在各项重要办学指标上,学校在全国高校中都应当进入一百名以内。我们要以此为参照系,作为未来5年学校赶超的努力方向。特别是目前我们的两个核心指标,一个是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一个是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都还排在一百名之外,必须奋起直追。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学生强则学校强。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办学第一资源,教师兴则学校兴。我们建设百强高校,最大的差距在哪里?差距就在于我们学生的培养质量,在于我们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的办学资源很有限,建设百强高校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平均用力,那样会不得要领,事倍功半。必须要找到好的抓手、好的发力点,我们的努力才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提出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就是要从办学的本源入手、从学校的主体抓起,把提升“两个力”作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全国百强高校的主抓手,作为学校各项工作之纲,纲举目张,引领、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各项建设、各项改革加快向前推进。我们要通过坚持一段时期集中关注度、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力争使学校这“两个力”加快提起来、升上去,以点带面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大的突破,早日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百强高校的建设目标,为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不断开创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尽快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

    记者:您刚才提到,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两者相加就是海南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旺发达和未来发展。要尽快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两个力”的显著提升,引领带动海南大学加快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水平,提升“两个力”的重点包括哪些方面?

    刘康德:学生社会竞争力主要指通过高质量的大学教育,使学生在就业、未来职场和人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持续的优势和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的竞争力重点要提升的是学生的思想力、意志力、亲和力、学习力、实践力、适应力和创造力。对学生来说,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的人生抱负和追求,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不能做,大是大非很清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是思想力。为了实现正确的人生抱负和追求,敢于争先、奋发进取、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不达成功彼岸誓不罢休,这就是意志力。顾全大局、善于合作、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爱岗敬业、勤奋实干、诚实守信、仁爱友善等良好品质,容易形成人格吸引力,受人信赖、为人倚重,有助于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这就是亲和力。学生不仅在老师教导下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够自主学习汲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并能终身学习,这就是学习力。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了相关专业技能,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处理具体事务、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实践力。现代社会错综复杂,面对困难、挫折、逆境,能够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特别是心理活动上作出积极的自我调适,这就是适应力。能够以创新思维克服所处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不断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这就是创造力。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是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至于教师的社会影响力,最重要的是教师以科研成就、学术水平为依托在国内外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形成的学术影响力,引导、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并以教学水平、师德风范影响社会的教学影响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直接贡献的社会服务力,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力等。这其中,我们积极鼓励广大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扩大个体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我们更希望教师发挥团队力量,包括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社会服务团队等,形成团队的社会影响力,这样的影响力才会更强大、更持久。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社会影响力是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学生社会竞争力是教师社会影响力的直接体现,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举全校之力尽快将“两个力”提升上去。

    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奠定基础

    记者: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大学的成功治校经验,学生社会竞争力历来都是高校发展最重要的核心力,也是大学综合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任何一所大学要谋求长久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放在第一位。为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海南大学将采取哪些措施?

    刘康德: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涉及育人的全过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首先必须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为此,我们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目的是要扭转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偏差,促进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

    实际上,“宽口径、厚基础”在国内高校包括海南大学已经实践了较长的时间,具体做法各有不同。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解误区,好像课程开得越多、越杂就是宽口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加大了就是厚基础,这是有失偏颇的,也导致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把握上有所失衡。为此,我们在“宽口径、厚基础”上增加了“强专业”的要求,目的是要扭转专业教育有所削弱的不良倾向。

    所谓“宽口径”,主要是着眼于拓宽学生在校期间学识增长和素质提高的广度,避免学生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单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宽口径应当重点从这些方面来实现:一是增强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修课程、选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的弹性和自主性;二是通过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学生自学、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学习等方式,拓宽学生学习锻炼的广度;三是可以考虑拓宽招生口径,按学科门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低年级实行宽口径培养,高年级再分流进行专业学习。

    所谓“厚基础”,主要是着眼于打牢学生的知识与理论功底,为学生在专业上钻研、深造奠定基础,同时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

    所谓“强专业”,我的理解是,一层含义是专业培养方向要反映学科内在要求和符合社会需求,并按高的标准建设好专业;另一层含义是要加强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强化实践实习环节,使学生真正掌握、融会贯通、熟练运用。

    “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宽口径”重在拓宽学生培养的广度,扩展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厚基础”是广度与深度的结合,增强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后劲;而“强专业”重在挖掘学生培养的深度,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够游刃有余,转行工作的也能够从容应对。

    “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无疑是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核心是课程体系。因此,我们当前一个紧迫课题是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的要求,调整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首先,对于专业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计不同培养环节、不同类型课程的比例结构,并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真正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的要求。其次,要高度重视抓好课程体系的建设。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方向、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和恰当比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根本性的作用。要以学生专业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而不是迁就教师的专业方向、兴趣喜好甚至是获取课酬的需要。再次,要维护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的严肃性,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严格论证和审查,不能随意开设课程。

    坚持“培育森林”和“造就参天大树”相结合

    建设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教师队伍

    记者:“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的办学水平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提升教师的社会影响力,海南大学有何举措?

    刘康德:办学之道,人才为本,人才是学校加快内涵发展、实现百强目标的关键之关键。人才就好比一棵棵的树,所谓木秀于林,辽阔的森林才有利于参天大树的长成。所以我们既要营造人才参天大树,也要营造人才森林。

    人才参天大树,指的是学术领军型人才,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决定了学校教师社会影响力的上限高度。所以我们要动员一切力量,努力引进这类人才。但是这类人才可遇不可求,我们必须重视自己培养。目前我们引进学术领军型人才的政策力度比较大,但在培养上还缺乏有力度的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我们将尽快研究出台。

    营造人才森林,一是要加快引进人才,扩大人才总量,特别是扩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总量。当然,我们引进人才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要有的放矢,特别是要针对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调整后的教师缺口情况来引进。二是要推进团队建设。所谓独木不成林,教师社会影响力最重要、最持久的是团队影响力,要建立健全系统配套的教师团队建设政策,从资源投入、业绩评价、工作计量、成果奖励、职称评审、评优推先、专家推荐等方面对团队及团队成员给予政策倾斜,引导、扶持教师围绕学科专业特色组建团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教学影响力、社会服务力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并在全校营造出浓郁的团队合作氛围。三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森林之所以为森林,不仅仅是许多树木聚集在一起,还在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我们要努力建立有利于所有教师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良好机制。要探索建立分类型评价人才、分层次培育人才的机制,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加大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到国内外研修、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大力抓好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全面实施教学能力培训和师德师规培训,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影响力。对于新教师的培训要增加一项新入职教师宣誓仪式,增加校训、校史的培训内容。强化科研工作激励机制,打通教学工作量和科学工作量计算,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发展学术的积极性,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研究出台专门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实质性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的学术活动、学术组织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并扮演重要角色,为广大教师走出校门、发挥作用、扩大影响,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为提升“两个力”提供坚实保证

    记者:赢在执行,重在落实。对于海南大学来说,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社会影响力的定位已经明晰,关键就看落实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刘康德: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社会影响力的办学理念和工作部署,关键在靠我们的干部队伍去组织落实。实际上,干部队伍也是学校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学校除了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外,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因此,对干部队伍的建设,要纳入人才建设的范畴来考虑。相应地,就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

    要积极践行“五个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我们每一位干部要自觉地以此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提升自己。要把坚定信念作为首要前提。首先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其次是要坚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再次是要坚定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全国百强高校的目标信念,并为此而不懈努力。要把为民服务作为根本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根本使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把群众当主人,把自己当公仆。对学校干部来说,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的理念。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切切实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衡量标准,必须以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着眼学生前途为最高准则。要坚持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所有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都要以教师为重、以教师为先,以是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作为基本依据,为广大教师悉心于教书育人、潜心于科研创新、用心于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支持。要把勤政务实作为一贯作风。要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坚持讲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要搞花架子、玩虚功夫,扎扎实实、高效率高质量把各项工作抓实做好。要把敢于担当作为可贵品质。要敢于担压,对于违背原则的事情,敢于较真、坚决反对;要敢于担责,对于职责范围的工作和学校安排的任务,主动承担,积极作为,不辞辛苦,不遗余力;要敢于担难,对矛盾和问题不敷衍、不回避,想方设法,攻坚克难。 要把清正廉洁作为基本要求。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廉作风,慎用手中权力,心莫贪,手莫伸,不要心存侥幸,不要触碰反腐高压线,要廉明从政,清白做人。

    要切实增强“三个意识”。一是要增强危机意识。学校发展面临着许多艰巨的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的工作现状离海南的发展和全省人民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每位干部都要反省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效与全国同行相比,与全省相比,与建设百强高校的目标相比,与提升“两个力”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哪些不足。要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振奋精神,奋发有为。二是要增强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引导学生树立不甘人后、勇于争先、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而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干部得先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营造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校园氛围。我们要勇于走出省外,跟全国高校比拼,比教学、比科研、比管理,学人所长,克己所短;要勇于走向社会,亮出自己的真本事,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的检验,找差距,促提高。要积极探索建立干部管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责任心。三要增强创新意识。要积极学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跟踪先进高校管理创新的新进展、新动态,研究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新问题、新对策,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对于工作运转不畅、推进不力、师生不满意、容易出矛盾等薄弱环节,要积极研究寻求破解的新思路、新招数,通过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学校提升“两个力”和建设全国百强高校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我们从2014年起启动实施了干部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改革,对二级单位领导干部实行有限定届数和规定年限的任期制,二级单位领导干部在任内是院长、副院长,届满离任后回归教学或科研岗位;对机关干部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制,其中重要、敏感岗位的干部轮岗交流的时限要求更加严格;同时建立了能者德者上、庸者差者下的干部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在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执行力创造力的同时,真正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和铁饭碗,有效克服官本位意识和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强化了广大干部为教学科研、为学术发展、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进一步突出了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凝聚全校力量不断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以提升“两个力”为主抓手

    努力建设全国百强高校

    记者:围绕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社会影响力,加快建设全国百强高校,过去一年,海南大学实现了哪些新的发展?

    刘康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过去的一年,海南大学通过加强对学校发展的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围绕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内涵发展核心问题,努力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社会影响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为建设全国百强高校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完成了城西校区功能调整,促进学校生源质量有了明显提升,2014级本科新生中达到一本控制线的比例为83%,比2013级增加了13个百分点。推动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教改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启动实施了干部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改革,初步焕发出队伍活力。启动了农学学部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以学术为中心的学部运行新机制。推行“事业发展量化指标分解下达二级单位”的精细化管理举措,形成了目标驱动、责任鞭策的工作推进新机制。

    着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人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职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人选汪峻峰,是学校引进此类高端人才的首例。罗素兰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结束了海南和海南大学一直没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历史。姜宏和张玉苍入选第三批“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邹立刚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水产养殖学科组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全年共引进博士57人,其中D类以上高层次人才12人。

    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建设取得新成果,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试点项目2项;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在国际性、全国性各类竞赛中斩获了包括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金奖在内的78项大奖;农学院曹荞同学以海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影响因子达8.057,创海南大学学生论文影响因子之最;“开椰神器”等学生技术创新产品和多个创业项目得到了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的高度赞赏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科生推免质量稳中有升,共有423名本科生被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其中就读985、211重点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的占94.3%。毕业生就业在全国就业形势下滑的情况下保持平稳,初次就业率达91%,其中签约率75%。

    着力推进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全校共有47项成果获得海南省当年度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转化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院一县”服务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万宁、琼海、儋州、白沙等市县。与昌江县合作的丰硕成果获得了媒体的积极评价。学校自筹资金450万元支持教师深入农村和企业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各类科技服务活动已覆盖全省各市县。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等多份研究报告得到了中央和海南省领导的重视。省直单位处级干部选学等高水平培训项目产生积极影响,受益的政府和社会学员达6000多人次。

    着力扩大开放办学。教育国际化进一步加快,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等4所境外友好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项目协议;全年共选派382名学生出境学习培训,超过当年入学学生人数的4%,高于全国“211工程”高校的平均值,比2013年增加了24%;全年共招收各类留学生421人,其中学历生人数比2013年增长了55%。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建立了6个学院校友分会和广州校友会、福州校友会等省外分会,进行了教育基金会换届,进一步增强了学校与广大校友、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互动。

    2015年,海南大学将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提升“两个力”为主抓手,以本科教学评估争优为基本要求,谋划好学校发展,深化内部改革,大力提升学生竞争力,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启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巩固和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努力建设全国百强高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