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4日 星期三
大话题还需细处说
卢阳旭

    两会年年有,今年特殊否?答案是,一切取决于你怎么看。如果你只是从各类媒体列出的“十大热点”“十宗最”等榜单里看两会,那么,你可能要患上话题焦虑症了,新话题实在难找,收入分配、医疗、教育、环保等话题在近几年几乎年年榜上有名。但是,如果你从细处、具体层面观察和讨论,即使没有新意迭现的惊喜,也不至于觉得趣味黯然。

    观点表达、公共讨论都需要借助一些抽象的概念,但当一个概念被抽象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含的信息量就变得非常稀薄,对现实复杂性的反映能力会变得相当虚弱。更重要的是,过度的抽象和概括,会把问题消解,更有可能让人产生“此问题无解”的印象和困惑。

    不反对聊大话题,而且很多问题也确实需要有抽象层次的讨论,但如果讨论只停留在“大处”,甚至只愿停留在“云端”,那么讨论也就难免变味。着眼点落在哪儿,话在哪个层面上说,既关乎能否看到、点出问题,说出新意,更关乎会议最终是反映观点、讨论问题的接地气的会,还是大话乱飞、各说各话,开完各自回家的神仙会。好在媒体只是在试图快速传递两会信息时,才搞这种实在没有什么内容的清单;更好在那些没有内容的空话、大话不是大多数两会代表们发言、提案碗里的菜。

    不应也不必期望每位代表的每次发言和每场讨论,都能在涉及公共利益的专业性分析与私人化体验之间切转自如;用逻辑替代情绪和情怀表达观点和态度。但是,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制度化发声渠道,作为一个重要的舆论场和公共讨论空间,一年一度的两会应该广聊事、聊大事。然而必须明白的是,聊什么是一回事,怎么聊是另一回事。大问题,并不意味着只能或只应在大处和云端聊。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层面看,任何所谓的大问题都应该、也都可以分解成若干相对较小的具体问题。当我们意识到新意和变化来自细处,大题还需小话时,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两会年年有,今年接着开,虽然热点清单是多年来熟悉的内容,但还是那句话,作为置身其中的个体,感觉时间在飞逝也罢,在停滞也罢,完全取决于你在多长的时间段里来看待。这么说,虽然相对主义的味道浓了些,但现实就是这样的。改革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步伐再快也需要时间,只有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见薪舆也见秋毫才不至于在空聊、神侃中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过度抽象、简化中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