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
煤少了 气顺了
本报记者 张佳星

    “柴静的视频是个促进。”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尚勋武委员的微信朋友圈也被《穹顶之下》的视频评论刷了屏,他认为,无论有没有这个宣传片,实际上,政府和百姓在环境治理上的认识和决心已经统一起来了。但建立成熟的环境成本观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年前,我们的取暖费涨到了五块多(每月每平方米)。现在兰州的空气质量比北京好呢。”说着看似不关联的两件事,他表达出一名兰州普通居民的环境成本观,“兰州曾经是重污染城市,大家体会过吸霾的沉重,关闭燃煤锅炉虽然带来取暖成本的增加,但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值了。”

    据了解,去年10月间,在陕西省政府下文将年度取暖费由每平方米3.8元下调为2.2元的时候,兰州则将取暖费从4.2元涨到5.4元。原因是天然气集中供热在兰州市占大头,煤的价格下降了,天然气的价格增加了。

    “这事几年前是推不动的,”尚勋武说,“洗煤要有成本,高标号的油要增加成本,煤改气需要成本,”作为经济链条里影响成本的关键环节,能源的价格直接影响消费品的价格。“公众用不起,一涨价产业就不景气,生产者势必去找便宜的脏煤。”

    如今,雾霾“穹顶”“铁帽子”般压在人的头顶,这样的震惊倒逼公众观念达成一致。“兰州花了两年时间关闭了全部的燃煤锅炉;把燃煤取暖住户,全部改造为集中供暖;在每个进城的路口抽检,不允许有烟煤、超标煤进城。”

    环境成本观念打通了,环保举措的推行就自然而然畅通了。“集中供暖,通到各户的管道由政府出钱,家里的取暖设施居民得交费。为什么老百姓愿意交?现在一个是公众意识到位了,一个是经济上也能承受了。”

    “看菜吃饭,看钱干活,”尚勋武也提醒,治霾不能急于求成,河北也在关停小炼炉,但每个关停都需要财政买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