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空间谋变革
小编小语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而在院地合作里,直挺挺地是两棵大树,没有谁靠着谁。曾经,一个申请项目拿经费,一个发放经费立政绩,“体制内”让两个大树的“福荫”不落旁处,只圈在院子中,安守“本分”。而今,创新驱动发展,体制的院墙被推翻,市场的活跃感染着曾经的“老成持重”,为着“缝合科技经济两张皮”的同一心愿,一个奔涌着创新源泉,一个把握着政策推手,大树与大树的联手不仅因为“院外”市场的洗礼愈发葱笼,也让科技红利更多释放出来。
“两所七基地一中心”,中国科学院在青岛落地“十朵金花”,从轻型动力到海洋科技,从自动化到新能源,从软件到光电,“绽放”领域花团锦簇,成为青岛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创新源。
2015年甫一开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岛市黄岛区政府和青岛市科技局三方签署共建协议,建立青岛轻型动力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岛分所),落户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用3—5年时间建设通用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青岛市科技局有关人士表示。
1月9日,青岛市科技局会同青岛市财政局组织开展了中科院驻青岛院所观摩座谈活动,集中展示了中科院优质科技资源落户青岛后的自身发展,以及对当地科研和产业的带动。
据介绍,2006年,青岛市整建制引进了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2009年青岛市与中科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院市合作协议精神,双方合作不断深化,先后引进了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声学研究所、软件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7个院所在青岛建设研发基地。2012年中科院批准在青岛市建设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与原有的中科院海洋所一道,中科院在青岛已形成两所七基地一中心的“十朵金花”格局,成为中科院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繁花织锦台:稳布局汇人才推项目
据青岛市科技局资料显示,针对产业发展需求,中科院驻青岛院所积极参与公共研发平台建设,青能所牵头建设了储能平台,兰化所青岛中心牵头建设了资源化学平台,软件所青岛分所参与了软件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声学所北海站与省质检院合作建设了省级声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驻青岛院所目前拥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22个,其中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心)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7家,省重点实验室2家,市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野外实验站1家。
中科院驻青岛院所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目前,驻青岛院所人才规模超过1480人,其中:两院院士11人,国家“万人计划”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55人,国家“杰青”基金21人,泰山学者13人,博士学位以上639人,占总人数的43%以上。
随着高层次人才的加快集聚,中科院驻青岛院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1年以来,驻青岛院所共承担国家和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近1000项,总合同经费12.5亿余元,其中,国家级项目770项,获国家经费支持11.3亿元;申请发明专利655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56项;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
满罗岛城春:在企落地巧连科技经济
中科院驻青岛院所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独资、参股等方式注册成立了22个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超过1.5亿元,建设了中试和产业化基地,从事技术服务与推广、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青能所平度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全面投入使用,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微藻发酵生产DHA技术”与琅琊台集团合资成立产业化公司,计划年产1000吨,打造国内最大海洋微藻DHA生产基地;光电院青岛中科天为光电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多款电力电子芯片、照明物联网产品已投入市场;自动化所青岛基地已成立了9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应化所青岛基地钨铝合金产业化项目正式启动。
中科院院所通过产学研洽谈会和专场推介会等活动,与青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连续7年举办“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签署合作协议110余项。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青岛企业与中科院院所合作项目超过300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其中驻青院所承担企业合作项目290多项,技术交易额超过1.9亿元。
2014年,青岛市科技局出台《青岛市高端研发机构引进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青岛市高端研发机构引进工作,2015年,青岛市将与中科院签署第二轮全面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吸引更多中科院院所来青岛落户发展,尽快“破10”,推动双方合作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