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玉莲 邹 宁 本报记者 陈 瑜
阿拉山口的夜晚,风声和着火车的汽笛声从不停歇。初来乍到者夜宿于此多半会失眠,当地人却习以为常。阿拉山口海关监管科的关员张哓东和他的同事们则是阿拉山口夜晚的“听风者”。他们常常于深夜和凌晨往返铁路换装库和铁路交接所之间,为往来的国际货运班列办理通关手续。
阿拉山口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东北角,北邻哈萨克斯坦,与多斯特克口岸相距12公里,曾以大风闻名。口岸常住人口不过万人,人少、风大,白天街上人流稀少。如今这里整夜不绝于耳的汽笛声却在提醒,曾经的不毛之地现在是我国集铁路、公路、管道为一体的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也是全国最繁忙的陆路口岸。
“现在口岸上‘五定班列’每周都有,取道新疆赴欧的国际货运班列种类已达8个。”张哓东口中的“五定班列”是指“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国际联运货运列车。
凌晨,一列由德国汉堡发回的“郑欧”返程班列驶入阿拉山口口岸。10分钟后,张哓东和同事就到达铁路换装库区为搭载汽车的5个集装箱施加定位监控装置,随即验放放行。为了加快班列运行速度,阿拉山口海关为来往的国际货运班列提供365天24小时预约通关,随到随验的通关服务。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加快,从新疆阿拉山口通往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越来越频繁。这些国际班列上,由中国各地发来的矿物建材、工程机械、轻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等沿欧亚大陆桥穿越亚欧大陆腹地,最终抵达中亚五国、俄罗斯、德国等欧洲国家、南非等非洲国家,来自中亚、俄罗斯的石油、矿石、钢材等,也经由此日夜兼程运往国内。张哓东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忙碌了,而高效的通关则使横贯亚欧大陆腹地的上万公里漫长旅程大幅缩短。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关员们的必修课。
阿拉山口口岸地表大部分是沙石,极易升温,而在戈壁荒滩上建起的海关监管场所基本没有绿色植物,地表温度能突破50℃。穿行在混凝土堆场上集装箱组成的“钢铁森林”,攀爬在被烈日烧烤成烙铁的火车车厢,关员必须带上厚厚的手套才能避免烫伤。
“这地方一年两百多天大风,条件是艰苦,可对我而言,这里有我的爱人,有我的家。”张哓东口中的“家”是一个三口之家,女儿2014年7月出生,还没有满月就来到山口,成为年龄最小的“山口人”。妻子是东北人,为了支持张哓东的选择,远离家人,跋山涉水来到阿拉山口,把家安在了口岸上。
“以前大部分人把这里当通道,来来往往,却留不下什么,现在和我一样留在山口的人越来越多。”张哓东说,“2012年,阿拉山口建市,2014年,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这些都基于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我希望我们也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尽一份力!”在张哓东和他的同事看来,虽然阿拉山口与很多城市还有着不少的差距,但他们坚信,这个口岸城市发展的“春风”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