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常州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加快形成以创新型企业为主力军、创新园区为主战场、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创新发展一体化格局,突出“转型升级、自主创新、体制改革”三位一体的科技工作主线,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常州连续14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城市排名中列第10位。
一年来,突出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根据产业、企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需求,加强分类指导,实行重点突破。“十百千”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壮大。加快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上市企业为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型企业集群,13家创新领军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近十分之一。116家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中50家与券商签约并完成股改,亚邦染料、第六元素等6家科技型企业先后在主板和新三板挂牌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986家。“一核两区三园多基地”创新布局加快完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营业收入超1600亿元,两个国家高新区成为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53%以上的“十百千”创新型企业、55%以上的企业研发机构集中在两个高新区;52%以上的孵化器、80%以上的产业创新平台、60%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41%的发明专利落户在两个高新区。常州科教城获准建设省唯一一家科技服务示范区,获批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连续两年在《创业邦》“中国最佳创业园区”评选中名列第二。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正式成为中以两国政府首例合作共建的科技园区,获批国家级石墨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410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2.5%;高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先进碳材料、新医药等产业集聚优势明显。
一年来,突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通过优化科技服务,引导和帮助企业整合集聚更多的国内外创新资源。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争取省级以上项目超500项;累计建成“两站三中心”1052个,入选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56家,列全省第三。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四药制药参与的抗高血压沙坦类药物的绿色关键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3件,企业享受科技减免税超23.04亿元。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成功组织5·18展洽会、党政企代表团东北行等重大产学研活动13次,新增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26项;建立完善“天天5·18”科技服务平台,发布成果2867条;常州先进所与北化常州研究院进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行列,入选率在全省同类型机构中名列第一;浙大工研院、上海交通大学等相继在常州成立研发中心。国际合作深入推进。承办APEC第三次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机制会议暨智慧城市创新与技术合作论坛;新增省外资研发机构8家,累计86家,列全省第二;支持恒立油缸等创新型企业在境外以收并购或直接投资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机构3家。科技人才加快集聚。启动实施“杰出创新人才引育云计划”,通过“龙城英才计划推介会”累计签约落户领军人才项目2049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342名,累计培训科技企业家600多名。
一年来,突出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针对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穴位”对症下药,通过修订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等改革举措,着力解决创新要素资源“既要有得用、又要用得好”的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政策的最大效用。
2015年,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增强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常州将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争取在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业培育、人才引领、科技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引领和支撑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一是壮大企业主体。重点支持20家左右龙头企业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新认定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100家左右,累计超2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累计超1100家,创造自主知识产权超1万件。推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5%以上。
二是建设创新载体。制订实施苏南(常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和政策,打造“常州科教城和两个国家高新区”核心区,辐射带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向基层集聚,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乡镇。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围绕十大产业链,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规律,按照“前瞻性培育、主导性发展、竞争性参与、借势成长”的产业培育常州方略,加强精准化的科技招商,集聚创新链,牵头抓好先进碳材料和新医药产业链。
四是引育创新人才。探索国家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常州站的运作机制,实施杰出创新人才引育“云计划”,把人才、项目的引进与常州的企业捆绑在一起,真正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
五是提升科技服务。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创业服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服务业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效率,争取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超过百亿元。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确保企业需求解决率超85%,协同推进的重大科技项目序时进度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