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队政委李大元带领大家整治营区环境 |
视频中控室现场查看病人情况 |
给联合国维和部队培训 |
医疗队队长王云贵给当地聘用人员送上圣诞礼物 |
援利医疗队员对埃博拉患者进行治疗 |
“暖心工程”温暖队员家属 |
西南医院领导与52名援利医疗队员出征前合影 |
要出院了 |
游建平带领医护人员照顾小奥古斯塔 |
医疗队首席专家毛青教授在利比里亚培训授课 |
艰苦的居住环境 |
埃博拉,2014年最流行也是最让人感到恐惧的一个词语。它原本是西非大地上一条美丽的河流,若不是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它仍旧默默无名。
数十年里,这种神秘的致命病毒反复发作,来无影去无踪,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2014年2月,新一轮疫情出现在几内亚,并在短短数月内席卷了周边国家——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纷纷告急!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对其他国家造成风险,需要做出“非常规”反应!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这更是一次向死神的宣战!
2014年10月2日,总后勤部下达通知,以第三军医大学为主体,沈阳军区配属相关人员,抽组一支医疗队,准备前往利比里亚,帮助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这是对我军卫勤力量的一次大考,更是对西南医院人的一次大考!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有一支经验丰富、全面过硬的医疗队——曾参加汶川、玉树、芦山地震等多次重大非军事行动医疗救援,连续3年代表全军医疗系统主导国际卫勤联合演练,被誉为军队医疗系统的“国际队”!
第一时间拉得出,关键时刻用得上!
一时间,从院领导到一线医护人员,西南医院人迅速取消休假,纷纷请战!
10月4日,人员抽组完毕,展开集训,其中西南医院人占据了医疗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10月11日,该院医护人员与多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先遣组前往利比里亚开展先头工作,并带回疫情的最新情况;11月14日晚,这支由16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奔赴万里之遥的利比里亚。
“埃博拉,接招吧!”致命病毒,西南医院人笑着面对——面对缺水少电、多人一间的住宿条件和糟糕的环境,他们泰然处之;面对闷热潮湿、蚊虫疟疾、蛇蝎蜥蜴,他们互相鼓励;面对每天11件防护用品36道穿戴程序,穿了脱,脱了穿,稍有不慎便可能趁虚而入的致命病毒,他们不曾畏惧……
精心准备篇
誓要打赢援利抗埃攻坚战
2015年1月8日清晨6点,利比里亚SKD体育场内,整个医疗队唯一的室外自由活动区域。很多医疗队员已经开始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有跑步的、快走的、散步的,也有打羽毛球的。清新的空气将一身的疲乏清扫得一干二净。
和一个多月前刚来到这里的紧张相比,队员们身上散发更多的是一种从容和自信。
“条件恶劣,环境特殊,但只要按照我们平时训练的标准,执行科学流程、严格规范,我们就能做到‘打胜仗、零感染’。”医疗队首席专家、该院感染科主任毛青电话里告诉记者。
话说的轻松,可大家知道其中的凶险。
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至90%,没有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一种极其凶猛的传染病。而且,这次疫情中还不时有医护人员感染的消息传来。
早在出发前,曾经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在小汤山医院工作过的医疗队员、西南医院检验科张波就这样把非典和埃博拉相比较——埃博拉的防护等级高,为最高生物安全等级4级,而非典才3级;在抗击非典的时候,至少已经找到了治疗的方法,但埃博拉的治疗方法还在艰难地研究中;当时在小汤山,有着充分的保障,而非洲当地环境恶劣,条件十分有限。
困难远比他们最初设想的要多。
2014年11月15日,医疗队抵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进驻由我国援建的SKD体育馆。中国援利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就在毗邻体育场的空地上快速建成,只待完善医疗功能开始运营。
闷热潮湿、蚊虫疟疾、蛇蝎蜥蜴、缺水少电……在这里,“敌人”远不止埃博拉病毒,每个环节都可能带来非战斗减员。特别是该体育馆破损严重,已荒废很长时间,场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室内破败不堪。为防止蚊虫叮咬传播疟疾等传染病,确保队员健康安全,顺利运营诊治中心,尽早收治病人,医疗队自力更生,积极对营区环境实施整治,对室内外环境消毒。人手不够,医护人员就“赤膊上阵”,客串“木匠”“修理工”“搬运工”……医疗队员、西南医院黄庆医生由于利用废木条制作出来一张“精美”的桌子,因而得名“黄木匠”。
冒酷暑,顶烈日。那些日子里,医疗队队长、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王云贵,医疗队政委、西南医院副政委李大元,首席专家、西南医院感染科主任毛青,医务组组长、西南医院医教部主任吴昊,政治部主任、西南医院政治部副主任刘俊……所有人都忙碌在现场。大家连续作战,让一个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诊疗中心展现在世人面前,以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完美诠释了西南医院精神!
11月25日,中国援利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头天早上,医疗队政委李大元、政治部主任刘俊等人自己动手,制作了旗杆,让医疗队队旗在SKD体育场上空高高飘扬。
这个诊疗中心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包括主病房区和门诊、培训中心、库房、医护人员休息区等辅助建筑,共19栋板房,配备100张床位。该中心按照传染病防治医院的高标准建设,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监控、对讲、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病区设置上在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增加了缓冲区,防护更加严密,是利目前所有治疗中心中条件最好的一个。
据医疗队总护士长、该院感染科护士长游建平介绍,这个中心共分三个区域,即绿区(清洁区)、黄区(潜在污染区)、红区(污染区)。医疗队员由绿区的更衣室进入“一次穿衣室”,严格按程序穿戴上口罩、连接帽、护目镜、防护服、手套、雨靴等7件防护装备,并互相检查穿戴的完整性和气密性。大多数人穿完这一套装备就已经满身是汗。然后,由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因为地板是黄色的,被称为黄区,医护办公室、治疗区、处置室均在此。如果要进入病房,则要经过二次穿衣,进入“二次穿衣室”,穿戴上防水隔离衣、防护面屏、靴套等更加严密的防护装备。到此为止,医护人员共穿戴了11件防护装备,实施了从头到脚的严密“武装”。此时,队员们的汗水开始流泻,呼吸不再顺畅。进入患者所在的监护病房,要通过一个通道。在监护病房,医护人员按流程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处置完毕,医护人员从内走廊进入外走廊,然后进入“红区”脱衣间,进行全身消毒。这里设有监控设备,值班人员可随时进行指导,确保万一无失。
“进一次病房就是一次战斗。”游建平电话里说。
当地时间12月3日,我军援利“抗埃”医疗队队员顺利通过埃博拉病患护理全流程考核,做好了接诊准备,收治埃博拉患者来院进入倒计时。
医疗队队长王云贵介绍说,埃博拉病患护理全流程包括接诊、护理展开等环节,程序非常严密,标准非常严格。考核中,所有队员的成绩都是优秀。
考验中国军医的时刻很快就到了!
蒙罗维亚当地时间12月5日下午四点半,医疗队员、西南医院泌尿外科医生支轶正好到中心门口送其他单位的医生离开。这时,一个20多岁的黑人小伙向支轶走来,双眼通红,表情非常痛苦。
“I'm sick!”看着支轶,黑人小伙直接说。
支轶马上警觉起来,但他已经来不及恐惧,而是出于医务工作者的本能,按照之前演练过无数遍的流程,迅速拿来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对黑人小伙进行简要问诊。
通过问诊,得知这个黑人小伙有一同伴3天前因感染埃博拉病逝,有明确的埃博拉接触史,目前高热39.5℃,有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症状,高度怀疑感染埃博拉。
支轶立即回到医生办公室,医疗队队长王云贵、医疗组长吴昊、首席专家毛青等人已等在那里。汇报完病情,王云贵果断作出决定,“中国ETU(埃博拉诊疗中心)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立即收治该患者,展开救治!”
门急诊的医护人员们迅速穿戴好全套防护服,分为两组,医生来到分诊台采集病史,护士则测量体温和协助照理疑似患者,一切紧张而有序……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式打响了!
典型人物篇·首席专家毛青
面对致命病毒他义无反顾
蒙罗维亚当地时间2014年11月29日凌晨6点多,天已大亮,首席专家毛青教授却刚回到宿舍,熬夜分析疫情的他眼袋黑黑的。抓紧时间眯了一个多小时,毛青就起身了。
毛青,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研究所所长、感染病科主任。作为首席专家,他非常忙,恨不得不眠不休。
医疗队其他人也都是这样。这几天,诊疗中心刚刚开业,很多工作都需要抓紧落实和推进。就在头天晚上,医疗队的党委会还开到了凌晨。西南医院政治部姜恒干事是医疗队的兼职战地记者,前一天晚上因为忙着写稿件,凌晨5点半才睡,现在又背着“长枪短炮”,四处寻找新闻线索。
8点半,医疗队全体人员集合点名后,毛青就出发了,去IMS(紧急事件协调管理办公室)开会。开完会,还没回到驻地,电话就来了,德国的ETU邀请中国医疗队去参观,同时也希望来参观我国的ETU。毛青是首席专家,自然得去。在详细看了德国的软硬件设施后,他又介绍了我国ETU的特色。
下午,队员们在病区演练流程,毛青负责督导。随后,毛青又回到宿舍,在一个破木板搭建的小桌上,分析整理上午会议的内容,好将最新的疫情情况在每晚的医疗队例会上汇报。忙完这一切已是晚上10点多,可他并没有休息,而是加班把培训利比里亚人员的方案赶了出来。
早在10月11日,毛青就和吴昊来过这里,进行先期考察和医院的选址,并带回了一些重要信息回国,以供医疗组模拟集训和设置预案时参考。对这里的情况,毛青比其他队员都要熟悉一些。也正因为这样,他觉得有义务干的更多一些。
其实,总后下达组建医疗队命令之前,毛青就早早地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强烈要求赴非洲参加抗击埃博拉医疗队。10月2日,他第一时间便被选入医疗队。他说:“我是研究传染病的专家,我不去,谁去?”
毛青有近30年从事传染病研究的扎实业务功底和丰富的治疗管理经验,是全军传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感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先后主持了973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也正因此,他被任命为首席专家。
10月27日晚,为使医疗队员家属全面了解埃博拉病毒,医疗队举办了埃博拉病毒防治专题讲座,由毛青进行授课。毛青首先从传染病流行的一般规律、埃博拉病和此次西非爆发的概况及原因、预防控制保安全的信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精彩的知识宣讲,并现场解答了家属所提问题,消除了大家的担心与疑惑。
作为医疗队首席专家,毛青既要致力于每一名埃博拉病人的治疗和疫情防控工作,又要保证163名医疗队员的绝对安全,责任和压力不言而喻。
记者了解到,在病房建设完善、医疗设备安装调试等前期筹备工作中,他与年轻医护人员一同搬运病床、仪器设备等。需要两个人抬的设备,他自己一个人扛,大家打趣说他比“重庆棒棒”还专业。
收治第一名疑似患者时,毛青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带着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进入病房,对刚入院的患者进行查房。毛青仔细询问了患者的情况,并在大家的协助下,亲自给患者测体温、服药、补液。
就在即将离开污染区的时候,他们又接到紧急通知,有一辆救护车送了一位昏迷病人到诊疗中心,要求立即接诊。在毛青的带领下,大家立刻从脱衣间返回并投入到了另一个战斗中。由于救护车随行的医护人员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患者不能言语,医护人员无法得到明确的病史信息。毛青亲自上阵,与其他3名同事一起将患者抬上病床,并为患者做了认真的查体,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病情,制定了下一步的处理方案。
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毛青才放心地离开污染区。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艰难作业,汗水早就湿透了衣裤,脸上更印上了口罩、眼罩勒出的深深的痕迹。
这时,他们已经进入污染区3.5个小时了,这个时间已经超过极限!
医护人员担心他长时间接触病人让病毒有可乘之机,可他却并不在乎,“有科学的防护作保障,这个病是能防住的。”
治疗过程中,由于埃博拉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他们采取了一种综合治疗的方式,如对症退热、止泻、补液、防治感染等。“由于没有特效药品的帮助,所以要治愈一名患者很有挑战性。但我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毛青在邮件中说。
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毛青就是如此。但他对医护人员的安危和健康,又是如此的关心、爱护和心疼。医护人员每次进入病房,他都会千叮咛万嘱咐,进行严密监护,不允许丝毫的操作失误。从进入病房查看病人的内容、动作和时间,到穿脱防护服的程序、操作规范、消毒等,他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耐心指导和监督。
记得医院刚刚开业,由于前期过度劳累,有3名队员发烧。毛青一听,急了,快步来到生病队员的房间,询问病情,检查身体。最终确诊为感冒,他这才放心。当天晚上10点多,毛青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又去看望生病的队员,并亲自指导他们用药。
一个多月下来,利方人员为他竖起大拇指,而抗埃战友说,他可以让人生命相托。
让病魔在中国军医面前低头
毛青每天都承担着高强度的工作,很多人以为年过半百的他是个铁人。殊不知,他却是个带病之人。采访中,他的学生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底体检时,他就发现甲状腺长了个2公分的东西,虽说彩超表明是良性,可毕竟没有做病理切片,谁也不敢打包票。因为工作忙,原打算清明假期做手术的他,拖到了五一假期,又拖到端午假期……一直到奔赴利比里亚抗埃前线,他都没能抽出时间做这个简单的手术。
“其实,这个手术并不难,最多一个星期就能痊愈,可他就是怕耽误工作。”学生刘明说,他还总是打趣说自己已经死里逃生很多次,小时候被人用石头砸过,骑自行车被大货车撞过,“不也没事吗?”
这些年毛青几乎没有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而一大早还要按时来到病房查房,开始一天的工作,“我最大的梦想是消灭传染病,但不可能实现,所以我要求自己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每时每刻做到尽职尽责、问心无愧。”
毛青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个风云人物。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多才多艺。
比他低一届的同学、感染科副主任张绪清回忆道:“当年的毛青极具运动天赋,跑步、羽毛球、足球都非常好,几乎达到专业运动员的水平。除此之外,他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综合素质非常全面。”
也正是因为良好的身体素质,他如今才能有这样充沛的精力工作。这次去利比里亚,他把羽毛球拍带去了,“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时间打。”感染科护士长杨莎笑着说。
1986年大学毕业时,大学极力挽留毛青留校,可他却选择了做一名医生。他说:“我的母亲是一名医护人员,我也想用所学医术挽救病人生命。”
更为重要的是,毕业实习时,时任感染科主任的向居正教授十分喜欢这个认真负责、基本功扎实而又有悟性的小伙子,将他招入了感染科。
毛青没有辜负向教授的期望,两年后便因为表现优异当上了住院总,33岁便被评为副主任医师。只要没有出差,他每天都会去病房,不分日夜。记得那年,他领结婚证的当天,就到病房做了一周的代理住院总。
毛青一直从事感染病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乙肝、丙肝和丁肝的诊治方面作了重要贡献。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发病类型机制不清楚的难点问题,他提出从宿主免疫组全景角度与HLA等位基因表位肽组的角度认识疾病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库;针对临床中排除所有已知肝炎病因仍不能确诊的不明原因肝炎,他与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联合开展测序鉴定工作;针对临床上不明原因的胆红素升高,他还开展了遗传代谢性肝病的变异位点研究。
毛青开展的基础研究都来源于临床,用于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肝衰竭就是一例。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救治困难的难题,他与张绪清等人在国际上最早提出肝衰竭前期的概念,并被纳入新版《肝衰竭诊疗指南》,进行肝衰竭前期的风险预警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预警模型。
2010年,一位9岁的小女孩重度昏迷,并有皮肤出血,被紧急送至该院。毛青带领其他专家紧急诊断后发现患者凝血时间长达50秒,确诊为爆发性肝衰竭。这是一种死亡率高达90%以上的重症,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但毛青经过紧急处置,迅速补充凝血因子,果断用药,将这个小女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3天后,小女孩苏醒,两周后康复出院,创造了奇迹。
对于这次出征利比里亚,毛青依然抱着这样的理念,“作为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我实现了对埃博拉病毒从‘纸上谈兵’到‘实战’的转变,这对临床和教学很重要。医学是实践性学科,仅靠读书是不够的。”
传染病学诊断中的“福尔摩斯”,这是同事们对他的印象。在同事的眼里,毛青看病用心、负责,总是能从患者的各种体征细节中发现问题。
2013年,该科转来一名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脸型肿胀,但就是查不到病因。送到这里,负责的医生最初也是一筹莫展。进行查房时,毛青细心地看到病人脸色苍白,怀疑是贫血造成的。他当即提出要看一下病人的尿样,结果发现是溶血性的,最终确诊为重症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这种疾病一般不会出现这种症状,但由于患者病情比较危重,所以出现这种并发症。如果不是毛青的细心,这个病人还要继续耽搁下去。
毛青是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爱学生,学生也爱他。为了认真上好一节课,他常常备课到凌晨,幻灯片直到讲课前还在修改。因为“传染病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疫情随时在变,必须把最新的知识告诉学生”。同事们说他的幻灯片精美,学生们说他幻灯片内容丰富,而他说:“每一张幻灯片都必须有灵魂。”
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听了他的课,爱上传染这门风险极大的学科的。禽流感爆发期间,他开了一次学术讲座,学生李露锋在赶去听课的途中听到其他系的同学说,“今天是毛青的讲座,得赶紧去占座位,不然没位置。”那次讲座,她记忆犹新,连走廊上都站满了人。
他非常尊重学生科研想法,对每名学生的个人发展都做到量身定制。学生刘明记得刚考上他的研究生时,在他的办公室,他给她上了一个多小时课,专门讲“如何做一名更好的医生”。2010年,他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银奖。
2013年,他过49岁生日时,细心的学生们收集了以往所有他教过的研究生的照片,并都写上了对老师的心里话,做成一本精美的相册送给了他。那天晚上,坐在办公室,他拿着放大镜,仔仔细细地看着这些照片,边看边流泪。
记者了解到,担任医疗队首席专家期间,毛青主持制订了医院工作流程,技术规范等多项SOP(标准作业程序),对援建医院的建设、运行和病人救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日子,我最大的愿望是能救活更多的病人,保证每一个队员都健康平安。”毛青在邮件中告诉记者。
近日,毛青被提名为第九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候选人。
典型人物篇·总护士长游建平
“你敢和中国军医较量吗”
“游妈妈,I will miss you!”蒙罗维亚当地时间2014年12月16日下午,在埃博拉诊疗中心门口,8岁小女孩奥古斯塔一直拉着医疗队总护士长游建平的手,不愿松开。虽然有些不舍,但游建平却打心眼里高兴:小女孩已排除感染埃博拉的可能,痊愈出院了。
12月11日中午,年仅8岁的小奥古斯塔作为埃博拉疑似病人被送入埃博拉诊疗中心。母亲被埃博拉夺去性命,自己又怀疑感染了埃博拉,小女孩只能孤独又无助地躺在病床上。
“刚一见到她,就被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吸引住了。这是一双多么明亮和无邪的眼睛啊!那么信任和无辜的神情,让我特别想多陪陪她。”游建平在日记里写道。
接下来的几天里,游建平对小女孩倾注了母亲般的爱。一有时间就陪小女孩一起玩耍、游戏,逗她开心。最终,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魔镜、魔镜,谁最漂亮”的情景游戏,逗乐了小奥古斯塔,让她露出了笑容。虽然这个过程常常让她大汗淋漓,但她却觉得非常开心。渐渐地,小女孩的精神开始好起来,人也变得活泼多了。
爱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游建平用母亲的情怀,让这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再次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
游建平是西南医院感染科护士长,一个身材娇小,“背上行囊就看不见人”的可爱、豁达的女子。就是她,骨子里却充满着铁血豪情:她曾是2003年非典时期发热门诊的护理专家,指导发热的就诊及护理程序;她也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抗震英雄,只身犯险从震中映秀带出5名来此旅游的韩国学生,受到韩国领事馆高度赞赏;她更是2012年中澳新联合演练的卫勤能手,在远离祖国的南太平洋参演地域,以过硬素质和优异表现受到参演各方好评。
正因为丰富的灾害救援和军事卫勤经验,当接到任务时,她主动请缨加入医疗队,被任命为总护士长。在她看来,所有的困难,都可以通过精心的前期准备来解决。特别是得知美国有护士在工作中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消息后,游建平暗自下定决心:“绝对不能让我的战友们置身于被感染的风险之中!”
穿脱防护服的练习,是集训的重中之重。一套防护服有好几公斤重,穿上一次,就得20分钟左右。脱防护服得更加谨慎,一层一层剥离,至少得半个小时。其间要洗20次手,一点不能马虎。11层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在身上,不一会汗水就湿透衣背,豆大的汗珠顺着发稍滴在地上。游建平训练的一丝不苟,而且作为医疗队防控督导小组督导专家,她从设计穿戴防护服的流程,到培训队员,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严格帮助和监督队员们把一切细节都完美的执行到位。
诊疗中心正式运营前的那些日子里,医疗队员们是“男人当牲口使,女人当男人使”,游建平更是“女汉子”中的“汉子”。医疗物资的归类、整理、分发、协调等工作纷繁复杂,游建平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奔走在这19栋板房里。
正式运营的前一天晚上,游建平在日记里写道:“看着漂亮的病房落成,完备的设施到位,大家收治病人的心情变得急切起来,一切都已就绪。埃博拉,你敢和中国军医较量吗?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杀!”
一名军人的豪迈之情显露无疑!
由于埃博拉诊疗的特殊性,护理工作要求细致和繁杂,不容疏漏。作为总护士长,游建平事无巨细,奔波在诊疗中心的各个角落——从传染病专科医院每一项护理制度的建立到每一个护理流程的制定,她全程参与讨论;从每一个标志的制定到每一套防护用品的准备,她严格监督;从每一件清洁物品到每一张病床摆放,她亲力亲为;从每一名医护人员的穿脱防护服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她专职指导。
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都看见她那瘦小的身躯穿梭于病房和营区之间,每一次休息都见她回寝室最晚,每一餐都留下她最后一个到达食堂的身影,每一个夜晚都看见她的寝室最后一个熄灯。然而每一次见到她,她都会用灿烂而美丽的笑容告诉我们她感到很开心,用她那稳健而有力的步伐感染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这些正能量激励着身边每一个人。”
12月5日,战斗终于打响!
游建平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接诊任务,第一个与埃博拉“亲密接触”。刚处理完毕,一辆救护车又送来了一名中年男性病人,已经穿着全套防护服在病区查房1个多小时的她,身心疲惫。但当收到接诊病人的通知,马上又投入工作。她和另一名同事来到门诊接诊区,用流利的英语和随行的救护车医护人员进行交流。
看着病人疲惫消瘦的体态,痛苦的面容,游建平早已忘记高温酷热和烈性传染病的威胁,没有一丝的犹豫和胆怯,和战友一起将病人从救护车上抬入留观病房。她那瘦小的身躯穿着本不算太重的防护服在一步一步抬着病人的同时,却觉得有千斤重,双腿像灌了铅一样,但她仍然使出全身的力气,终于将病人安置在病床,从容地测量体温,认真地查体,并和同事一起讨论了病情情况,制定了下一步处理方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演练了无数次的流程终于在这一次实战中得到完美的演绎。
永葆那份南丁格尔情怀
“想起今年(2014年)过得真够‘穿越’,8月份正是重庆最热的时候,我在高原穿着军大衣搞演习。12月份重庆进入寒冬,我又在非洲挥汗如雨。”工作之余,游建平也不忘打趣。
为了保证“打胜仗、零感染”的最终目标,诊疗中心成立了防控督导小组,游建平作为督导专家,对病区穿脱防护服和污物的处理进行严密的监督。每天早上,她早早的来到病区,坐在监控旁边,对每一名工作人员每一个穿脱细节进行指导,杜绝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中午,她穿着防护服进入病房,进行消毒药品的配置,全然不顾氯气的刺鼻;晚上,她再次进入病区,协助处理污物的分类与焚烧。
2015年1月7日,她通过邮件告诉记者:“刚到利比里亚的时候,我每天担心流程上会不会有问题,人员会不会有操作上的疏漏,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和磨合,现在已经没什么可以焦虑和担心的了。只要大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定会实现‘零感染’!”
为了保障正常运转,医院不得不招聘并培训当地的人员,作为总护士长的她担起培训重任。2014年12月8日上午,游建平按照新的流程和要求,用流利的英语对利方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这口英语让很多人非常佩服。大家不知道的是,游建平初中毕业就上了护校,英语基础非常差,这些几乎都是自学成才。
那天培训完,正在值班的利方工作人员Francis Robert挥手示意游建平过去。走到他面前时,只听他大声说:“漂亮!漂亮!”
原来他为了表示对游建平的敬意,专门找人学习了用中文说“漂亮”一词。看着他真诚的眼光,她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这样的感动,她经历过无数次。
2001年底,游建平调到感染病科担任护士长,那年她才27岁,是全院最年轻的护士长。感染科是个“病毒窝子”,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接触,可游建平却干得有滋有味。她常说:“对于护理工作我是当成一份事业,越干越喜欢,也越来越热爱。而且,我特别喜欢临床一线的工作,可以时刻跟病友接触,给予帮助,减轻他们的痛苦,还能与一群姐妹欢笑,这就是我人生的一大乐事。”
时至今日,游建平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一位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父亲需要做肝移植才能有生的希望,可惜没有肝源。于是他19岁的女儿,浙江大学的高材生,主动要求捐肝给父亲,但是由于评估后肝脏体积不够两个人用,只能放弃。女儿听说后要求捐全肝给父亲,如果不是因为有人拦着,女儿就从二楼跳下去了,因为可以在没摔死的前提下取下全肝。后来,当她父亲因病情恶化而去世时,女儿的痛不欲生让所有的医务人员都不禁潸然泪下。
这件事坚定了她做好一名感染科护士的信念。如今,每当回忆起这一幕,她都真诚地说:“我最大的愿望是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病人不会那么多,医务人员不要那么忙。”
感染科的病人传染性强、病情发展迅速、心理负担重,这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更要有细致的责任心。每次查房,她总是面带微笑,对病人嘘寒问暖,病人都很喜欢她,经常说:“笑得最漂亮的就是游护士长了。”
有一次,游建平发现一名患者的父亲总是愁眉不展,每天午饭时总是一个人蹲在外走廊的墙根下沉默。细心的她通过邻近病床的家属悄悄地打听到,原来是因为他们家经济条件差,现在两个儿子都有肝炎,同时住在科室的两个病区,为了省钱,中午这位父亲都不吃饭。了解这些情况后,游建平组织护士们捐款帮助这位父亲,自己带头将500元现金装在信封里交给他。几天后游建平去查房,发现他并没有将钱用于治病,而是将信封放在贴身的内层衣服口袋里,于是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他含着眼泪说:“护士长,你的钱我不能花,因为看到你就像看到了观音菩萨,你的钱一定会保佑我。”
带好一支护理队伍,这是游建平作为护士长最大的心愿。为使这支年轻的护理队伍迅速成长,她针对感染病专科的特点,制定防治方案,调整病房床位配置,建立了一系列的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措施和制度。特别是,她将手卫生规范在全院宣传和推广,大大地降低了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其研究论文《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获评2009年度全国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引用率位居当年全国医学论文前100位。
2008年,游建平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医学院学习期间参加讨论,遇到一个监测难题:大多数人员在洗手的时间上不能达标。她站起来大胆提议坚持六步洗手法来保证洗手的时间和效果,得到大家高度评价。该院联络员热情地邀请游建平作为洗手操作的模特作演示,并专门把洗手的过程录制了下来,将视频放在员工的培训网上做参考标准。该院校报上也大篇幅刊登文章《中国护士架起中美文化的桥梁》,对她在美学习期间的表现做出了肯定。
如今,在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期间,她在当地社区等人员的培训授课中仍然以手卫生为主,为手卫生理念在非洲大地开花做出了贡献。
“我最大的愿望是全体队员胜利凯旋,平安回家。最大的遗憾是虽然我们在救治埃博拉患者的过程中已经尽力,但是仍有生命离我们而去。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此次任务,结识了一帮值得学习和信任的战友,让自己的当兵经历再次丰富。”任务即将结束时,游建平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忠于使命篇
前线后方齐心协力共患难
在人们心中,他们是中国军人,是白衣天使,重任在肩,铁血豪情,义无反顾;在家人心里,他们更是丈夫、妻子和孩子,是家中的顶梁柱,为大家舍小家。
毛青和游建平的故事是全体西南医院医疗队员的缩影。在利比里亚这块被病毒肆虐的土地上,每天都有无数感人的事迹发生。
还记得刚刚受领任务的那一刻,有人取消了期待很久的旅游计划,有人把回老家的车票退了,而有人刚与亲人团聚,又狠下心来挥手说再见。
在医疗队中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刘俊,对这样的突然任务早已经习以为常。但即便是这样,他也不敢把去抗击埃博拉的消息告诉父母和岳父岳母:“老人家年纪都大了,没有必要让他们为我担心。所以,我提前给他们打了预防针,说马上要到外地参加学习,可能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面对死神的狞笑,西南医院队员们义无反顾,而他们的家人也在默默地支持。
西南医院医生周丽娜在第二阶段的体能训练期间,不慎受伤,通过颈部磁共振的检查,才知道自己的颈4-6椎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突出。为了不影响出发,她边训练边抽空做理疗,只希望能够快速止痛。她的妈妈得知后,流着泪对她说:“娜娜,埃博拉是不是很危险?你平时身体也不算太好,现在又受伤了,可以不去吗?”然而,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她又哽咽着说:“没事,书上说防护做好了应该没事,我知道,你和你爸爸一样,是一名军人,在任何时候需要你都要挺身而出,你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没有辜负我们对你的希望。去吧,家里有我,放心吧。”
在利期间,医疗队员、西南医院院务部罗洋接到爷爷去世的消息,虽然忍不住泪如泉涌,可他还是迅速调整情绪,投入到工作当中。其实,早在出发前,罗洋的爷爷就已经因轻度帕金森症有些意识不清了,身体每况愈下。可为了不让他分心,他的父亲并没有告诉他,只是叮嘱他好好完成任务。那天的日记中,他写道:“曾想执行完任务再回去好好陪您,尽尽孙子的孝心,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在这异国他乡,每个医疗队员都很忙碌,就让我把真切的思念暂时隐藏,待我胜利完成任务回到您的墓前再向您倾述。”
……
前线医疗队员奋不顾身、忠诚使命,后方院领导和同事们也尽心尽力,做好英雄们的坚强后盾。
2014年11月21日下午,一年一度的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答辩会正在进行。轮到西南医院副教授罗阳时,却不见其人,取而代之的是现场视频答辩。在视频另一边,罗阳在相隔万里的利比里亚抗埃一线,通过视频连线参加答辩。
今年,该项目的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后,通过层层选拔,罗阳凭着过硬的科研实力,进入终审程序。就在此时,他接到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病毒的任务。
加入医疗队后,罗阳因外语熟练,在指挥组担任医务助理兼外事翻译,参与完成了医疗队各项组织协调、物资筹措与装运、外语培训和防护服穿脱培训等筹备工作。抵达利比里亚后,随着外事工作的日益繁重,他又承担了部分外事工作,每天工作至深夜,平均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
11月17日,罗阳接到杰青项目终审答辩的正式通知,可远在利比里亚的他无法回国参加答辩。为此,西南医院积极与市科委沟通协调,最终通过越洋视频连线,让罗阳上了“答辩席”。
12月21日下午,医疗队队员、西南医院手术麻醉科医师何静像以往一样忙碌的工作。17点,他突然得到消息,母亲因摔跤导致颅内出血,已经送到西南医院脑外科,准备马上急诊手术。何静的脑中一阵空白,眼泪夺眶而出。
医疗组组长吴昊安慰他:“院领导早已经作了指示和安排,组织最好的专家,尽全力进行救治。你放心,你因为任务不在家,但救治工作绝对比你在家还要好得多。”
与此同时,后方一场紧急献血的战斗也在打响。网站24小时滚动着这样的讯息:“援利医疗队员何静的母亲因外伤致颅内出血行急诊手术,因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大量输血致血站同型血液告罄,现急需AB型血浆及血小板输血救治。为了让英雄在前线安心战斗,朋友们,请为我们英雄的母亲献出一份爱心。”
得到消息,同事们纷纷伸出援手。所幸救治及时,经过5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他的母亲脱离危险。
12月25日凌晨,“西南暖暖”微信群里热闹异常。队员们都在晒自己的圣诞礼物,这些礼物有该院院长郭继卫的亲笔贺卡、政委韦邦福的祝福微信。同时,在他们的电子邮箱里还收到了一份神秘礼物——一段科室和家属共同录制的祝福视频。
皮肤科钟华医生收到的视频里,儿子边弹钢琴边唱了一首《保卫黄河》。感染科夏杰医生的儿子在视频里说:“老爸,你出国这段时间,我把自己管得很好,我和妈妈都等你回来。”内分泌科则邀请了医生周丽娜的母亲、丈夫、儿子和全科的医生护士一起录制了视频。视频里,周丽娜的母亲叮嘱女儿要注意身体,儿子告诉妈妈,围棋比赛得了第一名。科里的医生护士举着“丽娜,你最牛!”的标语,集体大喊:“丽娜,加油!”1分多钟视频,看得周丽娜热泪盈眶。
在这个诊疗中心有首歌,名叫《杀死埃博拉》,是我医务人员和当地人员一起改编的战地歌曲,大意是:埃博拉肆虐,人民饱受痛苦,我们祈求上帝,让埃博拉离开我们的国家、远离我们的人民、离开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最终杀死埃博拉。别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杀死埃博拉,杀死埃博拉。
如今,这首歌的美好愿景也许即将实现——截至1月15日,这支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67例,收治50例,其中确诊患者5例,治愈患者3例。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利比里亚全国的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截至1月3日的21天,全国报告的确诊埃博拉患者仅56例。
让我们祝愿这些可爱、可敬、可歌可泣的白衣战士们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