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福建女童疑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针对此事,国家卫生计生委在1月12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醒人们临床用血有风险,并透露今年全国要基本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以便有效预防经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早在2010年,原卫生部就下发了《关于开展2010年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在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12个省血液中心,以及青岛、深圳、常州3家中心血站开展了核酸检测试点工作。近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质量监督办公室主任孙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首批血液核酸检测试点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从2011年开始,所有的血液样本全部采用核酸检测的方法,到2013年已经实现了全市血液样本核酸检测的全覆盖。
据介绍,人体感染病毒后,到能被检测出来之间的时间,称之为“窗口期”。孙莉表示,受目前临床检测技术的限制,“窗口期”是无法消除的,是所有输血治疗无法规避的风险。多数人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有2至4周的“窗口期”。经“窗口期”血液途径感染艾滋病属于临床小概率事件。相关数据显示,感染概率大约为五十万分之一。
目前,我国血站采取酶免检测技术和核酸检测技术对血液进行逐袋检测。酶免检测技术是对血清学抗原、抗体实施检测,当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应答后产生一种物质,该检测技术通过发现这种物质而判断人体是否被感染。这种方法的“窗口期”较长,如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测的“窗口期”分别为50天、72天、22天。
核酸检测技术是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检测的敏感性更高,大大缩短了检测“窗口期”,可将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感染的平均“窗口期”缩短到25天、59天和11天。孙莉表示:“尽管核酸检测没有完全消除感染检测‘窗口期’的问题,但病毒核酸转阳之前的血液传染性是极低的。因此,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可有效预防经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有效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目前,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血站须对每一袋血液实行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等经血传染的疾病实施严格检测,最大限度地保障血液安全,将通过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降至最低。国家对血站和医疗机构也做出了相关制度性要求,比如输血前对患者开展相关疾病的检测等。
针对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孙莉认为,如果必须接受输血治疗,可以在患者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自体血回输等方式来控制输血风险。资料显示,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择期手术者都采用自体输血方式,既避开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病毒感染风险,还能避免异体输血所致的发热、过敏、溶血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副作用。2014年,广州市无偿献血委员会办公室就向各区县政府、市有关单位发出相关意见,建议将自体输血费用单独定价,列为医保报销项目。
专家提醒公众,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最根本措施。如果必须接受异体输血,可以在输血后择期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对像“窗口期”血液传播的疾病,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障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