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创新驱动北京昌平经济深度转型
本报记者 蒋秀娟

    对于坐落于昌平科技园的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来说,近两年可谓喜事连连。继2013年获得207万的科技创新支持后,今年公司又拿到了昌平区2014年第一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32.2440万元。而这次之所以能够获得资金支持,取决于其“节能环保型连铸中间包用预制件产品产业化项目”。据了解,该项目产品技术含量高,完全能够满足低碳钢、超低碳钢、优质纯净钢等高附加值钢种的冶炼需求,且属于绿色耐火材料,具有优质、节能、功能、环保性能等特点。该项目产品两年在首钢迁安、首钢京唐、邯郸钢铁等钢厂累计销售92491吨,无税销售收入12948.91万元,带来利润收益2373.61万元,出口创汇56万美元,两年平均净利润率18.33%。

    “有了昌平区好政策的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更足了!”北京利尔相关负责人称,专项资金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昌平区进一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目前,昌平区已基本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了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强化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提升了昌平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科技创新阵地加速拓展

    两年前,昌平园扩区40平方公里,整个园区达到51.4平方公里,共包括29个地块。“大昌平园”的概念逐渐形成,昌平南部地区已整体纳入中关村核心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带范围,成为中关村面积第三大园区。目前,中关村昌平园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500余家,如注资17亿的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较大企业相继入驻昌平园。

    现如今,由未来科技城、沙河大学城、昌平新城、北京科技商务区(TBD)、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五个重点功能区组成的“三城一区一基地”已进入全面建设期,高端要素正在加快聚集,创新潜能逐渐释放。

    其中,未来科技城一期15家央企项目中已有9家正式入驻,分别为神华集团、中国商飞、中国国电、国家电网、武钢集团、华能集团、中粮集团、国家核电、中国铝业,中国电信等央企项目拟于明年陆续入驻。

    此外,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昌平园、十三陵明文化景区、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等其他功能区的规划建设也在有序推进,集中打造了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园、中科创新园、北医健康产业园、北控宏创科技园等一批特色专业园区,“两轴两带、三城多点”的区域布局更加稳固。

    “科技创新阵地的加速拓展,为昌平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空间和载体。”昌平园相关负责人称。

    科技创新要素加快汇聚

    截至今年10月,昌平拥有大学科技园区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集中实施了北科大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

    昌平通过不断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切实加强与驻昌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对接,系统梳理在昌平研发的各类科研成果,全力促进就地转化。此外,昌平区还深入实施抓大助小策略,一方面打造央企经济增长极,另一方面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科技型中小产业集群。目前,昌平区已落户36家央企设立的150家企业或分支机构,以及北汽福田、三一集团、诺华制药等一批大型国企、民企和外企共25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与此同时,昌平区积极扎实推进全市人才工作试点区建设,切实为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仅未来科技城,一期入驻的15家央企将引进162名“千人计划”入选者,第二批入驻的9家央企拟将引进96名“千人计划”入选者,累计占全国央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的65.34%。“管委会联合昌平各职能部门建立了央企高端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大力完善央企科研人才服务体系。”昌平区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坐拥19个各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1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未来科技城,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今年认定“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3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0名,资助了优秀留学人员科技项目13个,筛选培育了50个重点科技项目,提供2.1亿元的科技资金支持,在大气污染防治、发展绿色煤电等多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科技进展。

    比如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去年确定的“火电厂非金属管式液膜降温型细微颗粒物深度脱除技术研究”课题,今年取得了较佳的实验结果。拿6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举例子,该项目通过余热回收每年可节煤200多万吨,减少粉尘产生50多万吨,减少CO2产生450多万吨,还可节水5000多万吨;通过液膜除尘技术,每年可从烟气中进一步脱除最易产生雾霾的超细粉尘5万吨;同时还可治理“石膏雨”的产生,并可回收水2500多万吨。

    中关村昌平园同样再创佳绩,在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中拿到了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均列第三位的好成绩。今年5月份,福田汽车“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副水箱和发动机冷却系统”项目荣获北京市第三届发明专利奖唯一特等奖。该发明能将发动机冷却系统性能提高20%,避免了因发动机内部工作环境恶化而出现温度过高导致的寿命减短、功耗增大、噪声增加、尾气排放污染加重等问题,可使每台车辆降低油耗近5%。

    不仅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昌平园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创新成果同样不断涌现。利用先进的超声仪器经微小切口将浑浊的人眼晶体粉碎后吸除,再将人工晶体植入到原晶体的位置上,使患者重见光明。日前,中关村昌平园留创企业爱博诺德率先研发出软式可折叠人工晶体,打破了国外垄断,创造了国内首款非球面人工晶体。该晶体可缩小手术创口3至4倍,让视网膜更加清晰地成像,且人工晶体每支比进口产品低上千元。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昌平区专利申请量5416件,全市排名第4位,预计今年全年可以达到6000件;此外,昌平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预计今年全年可以达到80件。

    科技创新驱动昌平发展

    日前,昌平园企业北京睿力恒一物流技术股份公司获准在深交所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除睿力恒一外,昌平园今年以来还有紫贝龙、帝测和博华信智三家企业登陆新三板,园区新三板企业数量增加到19家,上市企业共计18家。“预计昌平园2014年全年可实现总收入34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6%。工业产值占全区90%以上。”昌平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园区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活跃,预计全年新增企业将达500多家,新增注册资金达350亿元。

    据了解,为更好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015年昌平区计划征集科技发展计划150项,重点征集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消防安全等区重点领域的项目。为更好地促进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昌平区将加大研发场地、设备、人员的投入,计划2015年认定昌平科技研发中心20家以上。

    同时,为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区域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初昌平区出台了《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每年拿出8000万元用于支持产学研及成果转化,包括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建设、知识产权三个方向,进一步鼓励支持企业、科研单位等自主创新,就地产业化发展。

    今年以来,昌平共受理352个科技发展项目,拟支持资金8177.6548万元。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约3607万元资金共支持项目140个,涉及科技研发、生物医药、能源环保、装备制造、都市农业等领域;对研发能力和投入方面的支持金额达到2650.9万元,占到总支持资金的73%;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支持金额达到956.326万元,占到总支持资金的26.5%。

    “以上数据说明,我区各类创新要素活跃且集聚,创新能力强劲有力且区内企业具备了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昌平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健全了昌平区科技创新机制,优化了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资源不断集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