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星灿烂
32年前,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运输工程专业毕业时,铁道勘察设计,对他尚是一个十分陌生的领域;32年后,因为在铁道勘察设计领域的卓越成就,他获评2014年全国首批杰出工程师。
他是原铁道部交通运输专业技术带头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于2013年获世界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评选的百年优秀咨询工程师奖。
这位专业领军人,还是一名优秀的科技企业管理者。在他的带领下,曾经排名落后的中国铁建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把触角从西北挺进全国,伸向世界,成为铁道勘察设计领域的翘楚。
他就是中国铁建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争鸣,西北设计“军团”响当当的掌门人。
技术是企业立足之本
2004年,对工程师张迎丰来说,最大的愿望是调离中国铁建第一勘察设计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铁道勘察设计院共分四家,分别位于兰州、成都、天津和武汉,并按区域分配任务。随着铁路的发展,一切开始市场化,铁路勘察设计也不再按区域指定。这一重大转型,使处于西北的铁一院步履维艰。
“当时全院只有一个快完成的青藏铁路任务,从2002年开始四处投标寻找新的设计任务,基本屡投屡败,5000人左右的设计院,人心思离,每年流失的技术骨干多达五六十名。”副院长董勇回忆说。
谁是可以扭转铁一院颓势的指挥员?经慎重考虑,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把这副重担交给了王争鸣。彼时47岁的王争鸣时任中国铁建第四勘察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临危受命,王争鸣从鱼米之乡的武汉北上来到兰州。
“来到铁一院,最重要的是找病因。病因在哪儿?一句话,找不到设计任务,就是技不如人。”说起十年前初来铁一院那些日子,王争鸣清晰地梳理着自己的思考。
对勘察设计院来说,技术就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既然技不如人,那就从技术入手。
铁一院是一家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老牌铁道设计院,有着许多光辉的业绩,自然也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只有在中国进入高速铁路建设新时代找准方位,才能继续前行。
在与院领导班子达成这样的共识后,王争鸣提出了“三技治企”的理念,即技术提升管理,技术支撑经营,技术控制成本。
这一充满智慧的战略理念,从此引领中国铁建第一勘察设计院走向复兴。
他们发挥在青藏铁路设计积累的高寒铁路技术优势,于2005年首次中标哈大高铁,这也是我国首条高寒高铁。“中标哈大高铁,对铁一院意义非同寻常,标志着一直在大西北觅食的铁一院从此走向全国,并首次介入高铁领域。”王争鸣说。
此后一年内,捷报频传,又一举中标集包(集宁—包头)、临策铁路(东起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至额济纳旗的策克口岸)的设计。
高超的技术决策眼光
在强手如林的铁道设计投标市场,技术方案的选择是投标成败的关键。
2009年4月,黄超负责“黔江—张家界—常德”项目的设计投标。在精心准备三个月后,黄超和他的团队以坡度为千分之十三的依据,按标准做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距离投标一周前,王争鸣在审核后,对原技术方案做出了重大的调整,改千分之十三为千分之十八,这令黄超万分吃惊。
“王院长一针见血地指出,遇到大量岩溶不良地质情况,在设计中一定要避开。正是凭借千分之十八的技术方案,令我们的设计脱颖而出。” 谈到王争鸣高超的专业水平,已是线运处处长的黄超钦佩不已。
自1982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王争鸣从基层技术员开始,逐渐成长为行业项级专家。先后主持了青藏、京九、宜万等40多条长大铁路干线,以及京沪(徐沪段)、武广、哈大、郑西、京郑、西成、大西、兰新高铁的勘察设计和技术决策。其中,青藏铁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顶尖的技术实力使王争鸣在各类环境下建设高铁独具匠心。
在设计郑西高铁时,考虑到黄土湿陷地质因素,将原方案中路基的设计改为“以桥代路”;在设计大西高铁,跨黄河湿地保护区,有大量珍稀白鹭,设计将原桥高35米提升至50米,既考虑湿地又保护了珍稀的白鹭……
凭借顶尖的专业水平,以及知己知彼的周密分析,王争鸣指挥着铁一院的重大设计方案,从围绕降低成本转向为运输服务,向环保倾斜,四面出击,屡屡获胜。
第一条黄土湿陷地区高速(郑西高铁)、第一条高寒高速(哈大高铁)、第一条大风及高原高速(兰新第二双线)……历数铁一院这些年新增的“第一”,黄超十分自豪,“应该说,对在各种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我们在王院长带领下,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并举
王争鸣有一句话,工程师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载体。他深知,人才是科技企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他在铁一院率先提出建立“35岁以下优秀工程师”称号的制度,使许多年轻人得以迅速成长。32岁的孙焕杰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2008年,由于在专业领域突出的业绩,当时才26岁的她被任命为西成(西安—成都)高铁副总体,成为铁一院有史以来首位最年轻的总体。
让青年人早成才,快成才。王争鸣这一人才观,已成为铁一院人才制度建设的新常态。“每个年轻人进院,都指定导师带,院里对师徒进行配套考核,令双方都有激励作用。”孙焕杰说,正是在这些激励机制下,她才得以快速成长。
作为学术带头人,王争鸣还经常站在讲台上亲自为年轻人授课,并亲自带了三个年轻的技术团队。王争鸣成为陕西省第二批“三秦学者”特聘专家后。今年6月又在铁一院内建立了一个培养青年技术骨干的“三秦学者”工作室。
优秀的机制造就了一支顶尖的设计人才库。目前,铁一院拥有1名工程院院士、6名设计大师、2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在培养人才队伍的同时,王争鸣极力推进铁一院技术平台建设。今年5月,铁一院省级“铁道及地下工程实验室”获得通过,王争鸣又担任了这个工程实验室主任。“我们已于今年9月,递交了筹建国家级‘铁道及地下工程实验室’的申请。”总工办副主任孙炜说。
领先的技术水平使企业连创佳绩。近十年来,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100多项。在国庆六十周年“六个十佳”评选中,一举夺得“十佳感动中国工程设计”“十佳自主技术创新企业”“十佳现代管理企业家”三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