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让“八角茴香”在论文之外散发余味
徐 玢

    近日,八角茴香引发八方评议、N种“味道”。报载,一篇题为《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博士论文引发热议,质疑者与赞扬者对垒网络。质疑者认为用8万字来探讨做菜问题有点小题大做,赞同者则认为这样的论文接地气,对生活有用。

    我不想评议哪种声音更合理,论文到底有没有意义。因为即便是富有专业知识的业内专家,尚且需要仔细研读论文后才能给出评审意见。如果仅凭标题就能判定论文是否有创新意义、价值几何,所需学术功力不知要修炼几十载。

    科学可以有趣好玩,也可以枯燥严肃。有的科学家愿意研究如何利用透明胶带制作石墨烯薄片,有的则愿意研究如何测量和操作单个粒子动态系统;有的研究踩香蕉皮为什么容易滑倒,有的则研究大脑细胞在空间认知中怎样发挥作用。同理,研究人员可以研究八角茴香对肉制品的作用,也可以研究肉制品中分子排列的微观结构。决定一项研究是否有意义,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如何构建和完善了人类的知识大厦,而不是论文标题到底是“高大上”还是“接地气”。

    当然,这不是要批评网友的言论过于草率。实际上,一篇学术论文能引起公众一番争论、热议并非坏事。公众之所以对涉及八角茴香和卤鸡肉的这篇论文发表着各种评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投入了不菲的科研经费,收获了太多洋洋洒洒的SCI论文,却没有与之相衬的学术影响力和科技改变生活的能力。无论评价论文大题小做,或者接地气,都从侧面折射了公众对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期待。他们希望了解,作为公共投入的科研经费是否产生了有价值的成果;他们希望知道,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否让他们的生活受益。

    今年上半年关于“剪刀石头布”制胜策略的研究同样引发网络吐嘈,论文作者之一周海军的一席话耐人寻味。他说,公众不理解我们的工作其实也是对的,他们的批评说明他们是关心科学的,那么科学家就要尽可能用公众能听得懂的语言去表达。这倒是提醒论文作者及相关科研人员,与其一味澄清论文价值如何,不如借着网络上这股弥漫的“八角茴香味”,向公众普及肉制品制造的现代科学工艺,一来是向纳税人展示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二来则是实现科学在提高公众认知方面的社会功能。这也算让“八角茴香”在论文之外散发余味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