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6日 星期六
何必过分在意《新清明上河图》
杨雪

    ■玉渊杂谭 

    《新清明上河图》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当时并不知道此图为何物,充满好奇点开,然后一幕一幕植入场景带着一丝黑色幽默和违和感,驱使我不停地往后翻,同时在心中形成了若干预设,试图寻找下一个“穿越画面”进行求证。看完之后,大呼好玩儿,除了觉得创意值得称赞,似乎也排解了几分对某些社会现状的不满。然后马上推荐到群里供大家品评,不过自己就没再看过第二遍。

    的确,《新清明上河图》可以算是一件新颖的创意作品,以一种非主流的创作手法讽刺现实中的现实,在超现实的语境下引起社会共鸣。然而它的构图、色彩、画质都不足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称不上独具匠心,更不是艺术品。可能多数人和我一样,一笑而过之后,不会看第二遍。

    虽然我是个“外行”,没学过艺术理论,也不懂画作评鉴。但走进《清明上河图》,我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繁华喧闹气息。从汴京内外到汴河两岸,从市井到乡间,从书生商贾到贩夫走卒,从府衙商铺到酒肆客栈,张择端以精致的工笔全面描绘了北宋京师的风土人情、商业贸易、道路交通、桥梁建筑等等,客观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态。

    而在《新清明上河图》中,传世经典只不过充当了新图的“背景桌面”,或者说北宋的城乡面貌、地理风光、人物着装等都被作者借作了构图元素。这种古今观照正好符合现在流行的“穿越”潮流,也是创作的闪光点。不过作者所拼接的镜头属于社会现象,有一些甚至是极端个案,全然不足以反映当下社会常态。所谓违和,我想除了受及现代衣着、色彩和科技元素的影响,大概还有这一层原因,简单讲,就是不够客观。

    相信人们喜爱这件当代“惊世画作”,并不是多么喜爱图画本身,而是《新清明上河图》集合了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引发了集体反思,人们在观看、传播、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抒发一种自嘲,宣泄一种情绪,从对现实的不满中获得自我释放。

    这些天,关于《新清明上河图》是非对错引发了许多讨论,有的严肃,有的包容。我以为,大可不必太过在意这张《新清明上河图》。艺术创作也好,高端恶搞也罢,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就应欣然接纳多元文化,时刻反思不同的文化内核。过不了多久,就不会再有多少人提起《新清明上河图》,但《清明上河图》还将继续传世,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