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3日 星期三
4天2600万 如何让高校成果转化更给力
文·本报记者 俞慧友

    4天,2600万元。

    11月25日—28日,2014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北京站”高校产学研合作对接交流会,长沙企业与北京高校签约金额2600万元。

    “一个地方政府,它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做得越好,未来这座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潜力就会越大。”交流会期间,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张立伟表示。

    2011年,第五届科交会上,长沙成立了全国首家跨地域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联盟,吸引了清华、北大等29所知名高校的加盟。三年的校地良好合作,为这座中部城市的迅速崛起带来了诸多益处,也让高校科研院所方感慨良多。

    张立伟告诉记者,在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以前,北京交通大学与长沙企业的单块项目对接比较多,但项目做完了,就不再有下文。以校地合作形式建立的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后,该校老师获得了来自长沙市政府方面的诸多政策支持,他们在长沙拥有了固定的工作场所,获得了一定工作经费,这些都提升了他们针对当地企业需求进行研发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也开始进一步梳理和思考,自己到底有哪些值得走出去进行产业化的项目。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常务副部长姚卫浩也有同感。他表示,高校是产业成果转化全链条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果科研成果方所获收益分配的机制问题不解决,就没法释放更多创新活力;如何找到一种能让企业和教授合作再上新台阶的模式很重要。

    交流中,高校方普遍认为目前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够。但长沙市科技局局长胡石明、长沙市工信委主任赵跃驷表示,这只是因为企业创新“还差钱”。企业并非不重视新品研发、技术创新,只是现有多数企业整体盈利水平较低,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无力支付更多研发费用。正因如此,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显得极为重要。科交会平台的构建,就是当地政府着力帮助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渠道。

    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告诉记者,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后,已有好几百项省外高校成果在长沙落地生根。为进一步使长沙的产业、企业与全国知名高校无缝对接,科交会尝试创新,走出长沙,走入高校科研力量密集区城市。

    夏建平介绍,长沙近期刚刚推出围绕自主创新主题的《关于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速转型创新发展的意见》,希望将自主创新措施转化为发展动力,寻找更多的支撑点和落脚点,释放政策的效益。《意见》的出台,可有力保证科技计划资金的有效使用。随后,市政府又制定公布了《工业园区转型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践行《意见》。夏建平强调,长沙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以支持当地重点产业、企业的重点技术攻关和引进。长沙也作为首个“吃螃蟹”者,开展技术难题招标、技术成果转让招标等以市场机制配置资金使用的新的促进成果转化的形式,根据签约投资规模、技术含量,产出效益,在市财政科技专项按比例补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