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本报记者 刘传书
11月25日,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在深圳高新区揭牌,同时,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深圳赛区颁奖仪式举行。
码隆智能可穿戴设备摘得大赛团队一等奖。这是个国际团队,他们把深圳作为事业的新起点。“深圳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我们,这里有近似于美国硅谷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圳是我们创新创业的不二选择。”他们在获奖感言中说。
“深圳的成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典型缩影。”同样是在这个仪式上,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致辞时表示。
作为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热潮涌动的今天,这里又在发生着怎样的嬗变?
生态优越吸引创新资源聚集
来深圳考察后就决定留下来,在深圳创新创业后不想再离开——每一天都有海内外的创新人才、团队、项目等创新资源涌向深圳。
在深圳光启研究院各种肤色的员工中,有海归更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这与深圳实施的“孔雀计划”有相当大的关系。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建新型科研机构,深圳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认为,“孔雀计划”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其实,全国许多城市都在打造创新生态系统,而深圳下的工夫格外多。
2012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其职责之一就是建设深圳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为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创新资源的保障。而深圳政府眼中的生态系统,包括科研生态、人才生态、创新产业链生态、金融生态、全球化资源配置生态等等。
深圳科技创新委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构建科技计划项目网上征集、申报、受理、评审、评估、考察、合同签订以及资金拨付程序的“一站式”办理体系,全过程信息化、透明化。2012年以来,近百亿元科研经费实现网上审批。
深圳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扶持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委开始试验“拨改投”,委托下属一家事业单位代持政府股权,行使出资人职责,以3—5年期限参股,原则上不做第一大股东,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此举的好处,在于不仅不给财政添负担,还能将“一去不回”的拨款改为有收益的引导性投资,“实现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和滚动支持”。
这也正是深圳科技创新委主任陆健一直在思考并不断努力的:“让国家财政投入的财力成为全社会创新的共享资源,构建一个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优越的创新生态系统。”
与美国硅谷等发达体的“生态系统”相比,深圳可能还存有差距,但这个系统是相对公平的,能给予更多的科研人员、创业者以机会。如今,大量人才冲着深圳的“创新生态”而来。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引进海归人才接近5万人、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45个,10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体系科学让创新活力持续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在《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报告中这样表述:“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得益于一个精心编制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的本质是追求卓越,主要由科技人才、富有成效的研发中心、风险资本产业、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研究项目等构成。”由此可见,创新生态体系不是自发天成的。
深圳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国内无经验借鉴,海外国情迥异不能照搬,走了一条战略规划引领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之路。深圳实施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率先发布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加强自主创新“33条”,制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振兴规划和政策以及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等系列文件。
正如深圳市市长许勤所言,一方面,更加突出市场化导向,不断对科研管理体制、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等进行改革探索,在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各环节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也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在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中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起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和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创新到一定阶段,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就要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从而使创新进入新阶段,爆发出更大的持续的创新活力。深圳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已成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中着力打造的体系,支撑于经济、文化、社会、城市、生态文明等各种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科技+金融”“科技+文化”“科技+物流”“科技+民生”“科技+生态”等新模式融合发展,把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技术融入到社会活动中,推动科技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深圳成为国家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城市。
激情创新成就核心竞争力
深圳的创新生态体系培育了“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激情,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让这个曾经的科技沙漠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启动建设首个国家基因库,累计建成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955家……超常规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核心技术竞争力。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的中微子“第三种震荡”入选《科学》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发现。4G技术、基因测序分析、超材料、新能源汽车、3D显示等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十强中,深圳企业占据一半并包揽前三。深圳已经实现了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呈现出以前沿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光启研究院成立3年多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500件,实现了对超材料领域基础性、原理性专利的快速覆盖。华大基因研究院建院6年,科研实力已跻身国内科研机构十强,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及分析机构,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数量列世界第6,执行院长王俊入选《自然》杂志2012年度十大人物。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把国家创新资源与深圳本土产业化优势紧密结合,成立6年来孵化60家企业,其中5家产值规模超10亿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建17年来已孵化600多家企业,净资产由1亿元增加到100多亿元。
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深圳具备了超前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的能力,大力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18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培育新兴产业,打造高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幅分别高于同期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和6.3%。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3,对GDP增长贡献率首次突破5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效应的基础上,深圳培育先导产业,出台海洋、生命健康和航空航天三大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形成由四大支柱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若干未来产业组成的产业梯队,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为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无疑是深圳的又一项先行先试,更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创造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