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该不该吃“工业4.0”的醋
王晓松

    在创新风靡华夏大地的今天,很多与之相关的外来概念也来开拓自己的市场。一时间“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4.0”等等语义翻新的词汇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也撩拨起我们的遐想。不过,就在这些看似花样新颖的词汇背后,确实也隐藏着一些不耐深究的破绽。

    比如工业4.0这个概念,我们的学者考据之后发现,原来是个“出口转内销”的“伪货”。因为早在若干年之前,我们中国的研究机构就已经提出过其概念所涉及的所有内容。而最为恼人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伪货”,却在国内掀起了一波波巨大的热浪,诸如“工业4.0,中国靠边站”,“工业4.0,不带中国玩”,“工业4.0,消灭淘宝只需十年”,等等,更可谓是危言耸听。

    这种敢于戳破“皇帝新衣”的勇气确实可嘉,但反观过来,皇帝新衣能够出现或者畅行的原因,可能不只是皇帝本身的事情。我们可能会对工业4.0这个概念发起者嗤之以鼻,但是对于我们对其趋之若鹜的态度也应冷静反思。中国之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并无太多实质创新的概念反应敏感,还在于我们自身制造业的薄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准确地讲是加工制造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和所有后发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都是一致的。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庞大以及国内市场的巨大,使得中国制造业在数量上战绩赫赫,很快便在数百种产品中跃居第一的位置。这种大发展带来了中国对自身成绩的狂喜,而对于决定制造业发展形态的价值链却关注不够,以至于形成了今天尾大不掉的局面。

    一方面,我们难以割舍“短平快式”的造富方式,形成了加工制造业发展模式强烈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即便我们希望在加工制造积累的财富基础上另辟蹊径来发展新型的制造业形态,但却因缺乏核心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模式,导致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国外那种以创新为主导的制造业新形态。这种窘境也同样会影响到理论的进步。因为先进理念的持续发展来自于实践的前进,我们过长时间以来都在重复加工制造形态,也就很难给新型制造业形态理论以成长的土壤。即便是有些闪亮的火花,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回到工业4.0这个概念本身来看,和其他所有先进理念一样的是,这些好的想法在过去的中国都不曾缺乏过。我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不断有对于未来社会的描画,很多还给出了未来工业发展的绚烂前景,即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有很多都要先进于比我们发达的国家。在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对于未来前沿技术的预测和展望也颇多着力,一些成果可能连其他科技昌明的国家也未必能够设想到。如此一来,如果我们就自认在理念上已经十分先进、自信满满,进而拒斥外来的想法,那不是又要重回封闭的时代了吗?

    在一个全球化的开放大时代,彼此之间相互借鉴想法已经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在这个方面一较短长,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至于为此萌发醋意,也未免有失君子之风。反倒是从这些抢占先机者的行动中悟出些道理,以大度的胸襟秉持“拿来主义”,才会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有所裨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