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请别那么“功利”地看待退学
卢阳旭

    最近,从北京大学退学,转投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的周浩进入了公众视野。人们之所以对他“饶有兴趣”,说得直白点,是因为在当前的社会价值体系中,周浩退出和进入的两所学校的差距太过悬殊,北大高材生与技校毕业生完全不在一个谱系中。但试想,如果周浩是在校内转了专业,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转到他喜欢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许就没这事了。

    从媒体、公众和大V们的评论来看,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总体而言是比较功利并带有成功学色彩的。虽然也有人从中看到了“追随自己的心”的勇气和努力的珍贵,但老实讲,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因此对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高看一眼,也没有多少人真的会把北大高材生和技校蓝领同等看待,甚至也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关心周浩是不是找到了“真爱”,很多围观者真正关心的是,几年过去了,周浩有没有“成功”转型。

    作为一个个体,周浩对之前所学如此不喜欢,对目前所学又是爱得如此真切,在爱憎分明的情况下,选择其实并不难做。但一个必须认识到的事实是,大多数人在很多时候对不同选项的区分度并不高,当选择成本相对较高时,即便他明知目前所学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也不会再去选择更喜欢的另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能有效降低人们发现、学习其所乐学的知识的成本。反之,一套不那么好的教育系统,会让很多人只能“无奈”地学习他们并不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和知识,不仅学习时间被耽误,而且学习兴趣也被消磨。

    由于这个原因,目前包括北大在内的大多数国内院校都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学生可以换专业,很多学生也确实成功地转了专业。但是,有人满足条件并成功地转了专业,并不代表没转成的人就只能赖自己,更不能证明这套标准就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单个组织的理性选择的加总并不一定带来整体理性。实践中,各学校在设定换专业的标准时,一般都会考虑校内各专业人数的平衡、高考招生分数的高低以及各学院师资力量等因素。从机构管理角度看,这些因素无疑都是需要考虑的,但它们在优先序排列中确实不应该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一套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能鼓励每个人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每个人实现梦想提供便利。以一套标准去衡量所有人的所有方面,虽然降低了管理成本,但损失了选择的可能性,压缩了梦想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无论是出于“自负”,还是出于懒惰,认定、固守所谓的最优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按照一个模子去“培养”所有人,人为消减个体和社会的可能性,其实是一种自缚手脚的危险行为。最后,无论是从尊重个体自由选择权利的角度,还是从增进社会收益的角度看,改革教育系统,让其更符合人性与个人特质,在丰富选项的同时,降低选择成本,让每个人都能在一次或多次选择和流动后,学到自己最喜欢学的知识,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都至关重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