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阵地工程口部遭炮弹袭击,造成小面积坍塌,请求支援……”
“呜呜呜”刺耳的警报声骤然响起,只见人员迅速携带装具集结登车,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喷浆车快速向阵地挺进。一路上爆炸不断,车队时而隐蔽,时而前行。这是近日,笔者在二炮某旅战时工程保障演练现场看到的精彩一幕。
行进途中路遇障碍,地雷爆破分队使用直列装药、捆绑装药方式对障碍物进行爆破作业。
连长张涵告诉笔者,直列装药、捆绑装药取材简单,制作方便,为迅速开设野战通信、救护、修理、给水和供电等保障性站点节约宝贵时间。
笔者在现场看到,官兵按照“口部勘察、清理废渣、排险支护、口部加固定”的流程紧张作业。装载机直奔阵地口部清运爆炸后的坍塌物,山地挖掘机利用自身特点,爬上山坡清理渣石,平整边沟,排除周围山体滑坡对口部结构的破坏,达到口部使用标准。破拆组迅速搭建简易的脚手架,从多功能抢修车上取出液压动力站和切割机,对口部坍塌处进行钢筋切割作业。口部左前侧,8名官兵迅速展开某型混凝土喷浆车和多功能抢修车,2名作业手对混凝土进行配制,3名作业手利用土层锚杆施工法对滑坡山体进行锚网喷射支护,重新恢复了阵地工程的战斗力。
从该旅制定的保障人员、装备统配结构图上笔者看到,他们通过系统整合人力、装备等资源,将工程车辆、液压动力站、电气等力量优化为6个专业编组,作战时可根据不同保障任务、不同保障环境等情况,迅即采取“同专业编组、多班次编组、全专业编队”等方式,灵活调整保障力量及组织结构,快速抽组具备综合保障能力的多个应急保障编队。
阵地道路被毁,道路分队使用重型机械化桥路面铺设硬质路面克服松软的泥泞路。铺设完毕后,形成宽4米、长40米的路面,可承受履带式装备车辆60吨通过障碍路面。在另一侧,桥梁分队使用重型机械化桥架设长度为60米长的多垮连体桥梁,用于保障50吨以下的各种坦克、车辆通过宽70米、深5米以内的中小河川、干沟和沼泽等障碍。
阵地桥梁被毁,行军编队无法通过,在无法使用制式装备的情况下,桥梁分队操纵吊车把用方钢焊接成的桥梁龙骨吊运至断桥两端,用钢管焊接成“桥墩”,铺设木板,对被毁桥梁进行抢修,达到人员和轻便车辆通行能力。
在站台装载区,装载着工程装备的平板车,在指挥人员的调度下,缓缓驶向铁路栈桥,固定在平板列车上。
每一个课目都以野战条件为背景。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是试验员的基本功,在野战条件下进行,没有仪器帮助,要求测量员仅凭眼力正确选择砂、石、水泥等材料,快速确定配合比,而且强度必须达到指定标号。
在构建指挥所掩蔽部现场,筑城分队使用“玻璃钢蜂窝夹层双曲马蹄形掩蔽部”构建,用于首脑机关指挥室使用。为保护作战阵地抢修被毁道路并对路遇障碍进行爆破、修复战损供电设施利用邻近电网供电……
该旅参谋长申占民告诉笔者,通过紧贴实战练兵,已经初步摸索制定了战时阵地工程数字化抢修预案,实现了战时抢修阵地所需的各类技能参数、需要投入的人员和装备等快速自动生成,工作效率提高近2倍。
据了解,该旅结合战时阵地工程抢建演练任务,围绕4类29个科目展开训练,在官兵中开展了全员全装深训精训练兵活动,将训练任务细化到人、量化到岗,着力提高野战条件下,抢修施工及特情处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