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柏林11月20日电 (记者李山)20日,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公布了“菲莱”上周登陆彗星时的声音片断及部分分析结果,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科学家是如何分析发生在距离地球数亿公里之外的登陆过程的。
这个简短而重要的声音片断对普通听众而言仅仅只是“轰”的一声,但这却是“菲莱”携带的仪器彗星表面回声实验(CASSE)在“菲莱”首次登陆“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时记录的。这个来自太空的两秒钟声音片断不仅只记录了第一个人造物体与彗星的地面接触,CASSE的团队成员马丁·科纳普梅尔博士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地面接触,但我们可以科学地分析数据。”
声学传感器被安装在着陆器的三个支脚上,科学家通过分析来自每一个传感器的信号,可以获得更多内容丰富的信息。CASSE属于表面电测深/声学监测实验(SESAME)装置的一部分,负责整个SESAME的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研究人员克劳斯·塞登斯蒂克博士解释说:“登陆器的支脚首先碰到的是一个几厘米厚的软质层,然后在几毫秒之后就碰到了坚硬的(东西),或许是彗星上的冰冻层。”
科学家还解释了他们是如何“聆听”“菲莱”飞向彗星以及着陆的过程。在下降阶段CASSE先是感知用来保持稳定飞行的飞轮的振动,但接下来却没有记录到用来锚固的推进器和鱼叉被触发的声音。由于二者的失灵使得“菲莱”在第一次与地面接触后再次被弹开。科纳普梅尔博士解释说:“从我们的数据可以看到,在第一次反弹,即中欧时间16时34分04秒之后的30分钟内没有发生第二次着陆。”
与其他设备的数据一起进行数据评估,例如ROMAP仪器的数据,也可以证实“菲莱”第一次触地之后没有立即下沉回到彗星地面上。“菲莱”一共有三次登陆,直到它在18时31分最终停在彗星表面上。此后,CASSE还“听”了热探头MUPUS的锤击。也许锤击轻微地摇摆登陆器,使得不同的支脚底部接触地面,因为所有脚的MUPUS信号没有同时被CASSE接收到。
SESAME试验的另外两个仪器尘埃影响监视器(DIM)和介电常数探针(PP)也有了初步结果。尘埃影响监视器的初步分析数据表明,彗星在着陆点附近的火山口目前不活跃,仪器没有能够探测到单个粒子,这意味着在彗星附近可能只有很少的悬浮灰尘颗粒。介电常数探针则通过一个支脚发送不同频率的交流电经过彗星地面,或许可以发现,至少“菲莱”下方的一部分有较大量的水冰存在。
11月12日,欧空局的着陆器“菲莱”成功在距离地球5.14亿公里的67P彗星上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彗星“近距离”开展研究,它将开启人们对彗星和宇宙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