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坤平 吴鸿宾 王 兵
磨烂笔头钻研新型坦克,磨穿鞋底维修故障装备,磨破嘴皮传授战斗技能,他就是北京军区某兵种训练基地四级军士长郭峰——人称“郭三磨”。
入伍16年,他“磨”出一身好功夫——熟练掌握了3代坦克4种车型8个专业用修技能,探索出新型坦克10种组训方法,编写15个课目数十万字的教案,13次在上级比武中夺冠,发表论文12篇,为我军培育出数千名新型装甲兵战斗骨干,成为“铁甲尖兵”“坦克神医”“战士高级讲师”。
只要当铁甲冠军
1米75个头,身材瘦削,脸庞黝黑,两鬓染白,一身尘土和油污。近日,我们在烟尘滚滚的训练场见到了郭峰——这个35岁的老兵,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把责任、忠诚融入平凡岗位上,融进日复一日的教学训练中。
12年前,当了3年炊事员的郭峰,来到坦克一连当战士。
为尽快掌握坦克基础理论,郭峰以“头悬梁锥刺股”精神,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坦克驾驶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训练期间,郭峰和战友们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驾驶坦克到训练场训练,一干就是一整天,看书的时间全在晚上。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手电筒,成了郭峰攀登装甲技术高峰的“三件宝”。
冬天的一个晚上,郭峰被一个问题难住,左思右想不得其解。问连长去,郭峰边想边钻出被窝,竟忘了此刻已是晚上12点半。被吵醒的连长杨社平刚要责备郭峰,一看他只穿着秋衣、秋裤,在楼道里瑟瑟发抖,顿时没了脾气:“你小子就知道问问题,也不管我睡不睡觉。”连长给他披上大衣进行了讲解。
从一代坦克到二代坦克,两年间,郭峰记下学习笔记,摞起来一尺多厚。他把无数枯燥的技术参数、单调的装备原理、繁多的故障现象一一写在本子上,记到脑海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这股钻劲,3年后,郭峰被任命为坦克一连技术员。
此后,郭峰苦学深钻成为“新装备通”,代理副营长使100%坦克恢复完好;他创造奇迹:记下150多台坦克“脾气秉性”,能默画出我军最新型坦克全车2000多条电路图;他探索管装爱装之道,显著改善新型坦克发动机早期磨损现象,经验在全军推广。
全军率先信息化
郭峰不仅探索出一批坦克组训方法,而且时刻将目光瞄准教学中的重难点课目。
坦克驾驶中通过“双直角限制路”课目难度极高,考过它就能取得一级驾驶员等级证书,是教学难点,能过的少之又少。
艰难的过级让郭峰认识到,只有探索完整详细的训练方法,才能使坦克驾驶员练就过硬技能。
郭峰向这一高峰发起冲锋。他细心研究发动机转速与行进速度关系,梳理出坦克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每分每秒行进距离,并将其精确到0.01米,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一套“读秒判断距离法”,新助教和学兵驾驶不同车型,在不同速度下,只需默念3—5秒即可顺利通过直线桩限制路障碍物,使该课目的通过率由以往的不到30%,提高到80%以上。
同时,“快速固定油门法”“侧倾坡上换挡法”等10个郭峰探索总结的教学法被广泛推广;“主离合器对齿工具”“扭力轴安装工具”“量取行星转向机闭锁离合器自由行程工具”等8类23项他革新制作的教学器材被广泛应用。
“郭峰班组”响当当
郭峰先后获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装甲装备创先达优标准车先进个人、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两次。一位上将视察时赞叹:“一个兵能获这么多全军‘头衔’,这样的人才真不简单!”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打不了一场胜仗。”郭峰担任班长4年、代理排长两年、营连技术员4年、代理副营长3年,对身边战友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全大队80%以上的士官教学和技术骨干由他培养而出。
由郭峰和其徒弟们组成的“郭峰班组”,成为单位技术攻关中坚力量。他们完成“野外条件下吊装更换某新型坦克动力舱”等3个项目的攻关,填补了我军坦克驾驶专业培训空白。
他带出的徒弟中,9人考上军校,44人当上了班长,56人被评为“优秀士兵”,130多人被评为“优秀助教”;“郭峰班组”7名成员中一人荣立一等功、两人荣立二等功,4人荣立三等功;当班排长6年,所带班排6次荣立集体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