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
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
11月12日,在太空中“追星”长达10年的着陆器“菲莱”与好伙伴“罗塞塔”号探测器分离,奔赴自己的“新家”——距地球5亿公里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但一波三折,独自飞行7小时的“菲莱”在踏足彗星时,竟然出现了头顶的冷气推进器未能启动、两个锚定“鱼叉”又失灵的意外状况,在经过两次弹跳后,“菲莱”总算在彗星表面站住了脚,完成了人造探测器的首次彗星登陆。
但随后传回的全景照片显示,三条腿的“菲莱”一脚朝天、侧卧在地,落在了一处峭壁的阴影中。这意味着“菲莱”在主电池电量耗尽后,无法从备用的太阳能电池获取足够能量。尽管处境艰难,好样的“菲莱”在清醒的60个小时中,启动全部科学设备,全力以赴抓紧实验。北京时间15日8时36分,“菲莱”传回所有实验数据后,发推文表示“有点累,得打个盹了”,便不再“说话”。
眼下彗星正逼近太阳,“菲莱”的隔热设计只能让它的工作期坚持到2015年3月底。在此期间,我们只能期待太阳能电池板获取足够光照并转化成足够电力,让“菲莱”从休眠中苏醒。
外媒精选
人造纳米微粒有望替代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
自青霉素问世以来的近90年里,抗生素一直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金标准”,但不断进化的细菌也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耐药性。现在,瑞士伯尼尔大学的科学家们找到了抗生素的替代品——利用脂质制成的一种人造纳米微粒“脂质体”,其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非常相似,可充当“诱饵”中和细菌毒素。而没有了毒素的细菌将“手无寸铁”,很容易就被免疫细胞消灭。
黑洞吞不掉的银河系中心神秘星体G2之谜揭开
天文学家盼望已久的“星际烟火”并没有在银河系中心神秘星体G2穿越超大质量的人马座黑洞时出现,近几个月的观察发现,G2平静地在黑洞周围穿行,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此前,科学家一直预计G2是气体星云,为地球的3倍大,但最新的推算认为,它很可能是在黑洞的引力下合二为一的双星体,并且正在经历“面条化”——一种临近黑洞的巨大物体被拉长的天文现象;同时,G2的表面温度升高,放射极多的气体和尘埃,这些物质将星体包围。这是以前从未见到的天文现象。
一周技术刷新
操控光散射或让不透明材料变透明
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光在其表面发生的散射方式。法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操控光散射的新方法。按他们的理论,在大量相互作用的量子发射器中会产生复杂的双极—双极耦合作用,只需适当调整构成材料的原子/分子的相对密度,就能操控这种反应,使一些不透明材料给定频率光照下变得透明。这项研究也为减慢光速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将来可用于研究慢速光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应用。
碳纳米管膜可让受损视网膜重新感光
一个国际小组开发出一种包含碳纳米管和纳米棒的薄膜,其3维结构有许多优点,包括光吸收率高、能与神经元紧密结合、高效传电等。当将膜贴附在14天大的小鸡的视网膜上,视网膜会产生光致电流,这使得它在未来有望作为一种无线植入设备,帮助病人恢复视力。
德研发可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不对称催化剂
手性化合物虽然在原子组成上完全一致,但在生物体内的生理活性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马尔堡大学和中国厦门大学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了一种含金属的不对称催化剂,可通过吸收可见光诱发不对称化学转换,从而经济、高效、高选择性地合成绝对构型的手性化合物。
前沿探索
冷原子系统中观测到巨型量子三体态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和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冷原子系统中观测到一种特殊的巨型量子三体态——叶菲莫夫激发态(Efimov态),即3个全同粒子两两互不相扣,但整个系统却扣连在一起的拓扑结构。其尺寸约是氢原子的20万倍,和一个细菌差不多大,这在原子和分子体系中算是“巨型”了。对Efimov态及其相关少体束缚态的观测可普遍加深人们对稀疏量子少体系统的理解。
“最”案现场
天文学家确认144.6亿岁最长寿恒星
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估计,目前宇宙年龄为138.17亿岁。而土耳其安卡拉大学的天文学家对已知宇宙中最古老恒星HD 140283的年龄进行再次测定时,发现这颗距离地球190光年的恒星似乎有大约144.6亿岁,比宇宙本身还老。不过,这颗“老寿星”的年龄可能存在8亿年的误差边际,因而它仍可能在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的时间界限内。
一周之首
美用真菌制成首架“活的”无人机
美国科学家将真菌的菌丝体培育成定制的无人机形状,制成全球首个生物无人机。当给它安上普通的螺旋桨和操纵装置以及电池后,它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飞行。这架可生物降解的无人机如果坠毁,最终会变成一滩黏液,让自己“销声匿迹”,不仅可以避免给某些敏感的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暴露“间谍”目的。
奇观轶闻
“聪明药”无法让聪明人更聪明
以往研究称,有些学生服用一种叫做“莫达菲尼”的“聪明药”后,增强了学习能力,考试中成功的机会也更大了。而英国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研究人员新研究显示,该药对健康人有副作用,虽然服药可以增加反应时间,但却削弱了他们及时反应的能力,也没有提高他们的认知表现。究竟什么能让我们更聪明?研究人员认为,身体机能状态良好的健康人很难再提高认知能力,而青少年正在发育的大脑或可通过正向互动、健康饮食或全神专注来提升能力。
小行星袭地球,月均两次
美国航天局11月14日公布的一份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分布图显示,平均每半个月就有一颗1米大小的小行星降临地球,频率之高令人惊讶。不过不用担心,它们“通常是无害的”,基本都在地球大气层中瓦解并燃烧殆尽。但我们也绝不应轻视未来小行星撞地球的威胁。对地球历史的研究表明,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平均每5000年左右袭击一次地球,可能会对地球造成“重大危害”;而造成地区性或全球性灾难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可能平均每几百万年发生一次。
(本栏目主持人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