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秸秆打结器何时不再依靠进口

    本报记者 刘晓莹

    ■周末特别策划 

    虽然北京城的天空一度迎来了“APEC蓝”,但之前京津冀地区雾霾锁城的日子仍然令人历历在目,其中秸秆焚烧被认为是造成秋冬之交“十面霾伏”的祸因之一。尽管各地相继出台秸秆“禁燃令”,但因为秸秆容易腐烂、储存难度大,且秸秆装车运输体积大、重量轻,运费比普通货物高出近一倍,比起这样的投入,一些农民还是选择“顶风作案”。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秸秆捡拾打捆机将农田和牧场的稻麦秸秆和干青牧草的收集和捆扎,方便运输、贮存和秸秆综合利用。”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收获机械研究所所长尹建军说,“捆绳自动捆扎技术是解决作物秸秆收集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打结器是打捆机的核心部件,是衡量其性能指标的关键装置。而打结器国产化制造是我国捡拾打捆机生产中至今尚未完全掌握的难题。”

    小小打结器 难倒中国人?

    从1870年美国人迪德罩克(Dederic)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牧草压捆机至今,国外的打结器已有上百年的研制历史了。据尹建军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从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引进捡拾压捆机并开始研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造出来大飞机,却造不出一个小小的打结器?”

    尹建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打结器之所以研发难,首先就是设计难。“每台方草捆打捆机上都有一对给秸秆打捆系结的打结器,它是打捆机上的关键部件,这个部件对动作配合要求相当精确,尽管是传统机械,但是零件非常复杂,对设计有特殊的要求。”

    另外,打结器对精密铸造、精密加工的要求也非常高。“铸造和加工的精度跟不上,研制出来的打结器装上去还是达不到德国的水平。”尹建军说。

    而在他看来,最难突破的瓶颈就是打结器的可靠性。“一个打结器装在机器上要用三年,打结次数应达到10万次,而我们的打结器通常用到1万次可能就出问题了,国产的再便宜过段时间就要返修,这样的产品农民和厂家都不愿意用,大家宁可花高价买德国进口的。”

    对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二三九厂(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打结器研发项目组组长王彬也深有感触:“我国打结器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靠简单的测绘仿制,而打结器里的齿型零件大都不是标准形制,缺少理论计算分析,生产出的打结器不免性能差、一致性不好,可靠性也较低。”

    打结器PK 我们不比德国差

    秋末冬初,河南滑县上官镇赵关庄村北的大片农庄秋收满地,收割过后留下的玉米秆散发出淡淡的干草气味。王彬站在庄稼地里,三台一体式收割机在他面前轰轰而过,所到之处留下一个个被压缩、打捆成形的秸秆方垛。

    对于当地的农民而言,正迎来等待了一年的收获时节;而对王彬而言,这一刻他却等待了两年多。在他面前的三台收割机上装置的方草捆打捆机设备中,有两台安装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出来的试产的打结器,另外一台安装的则是机械传统强国——德国生产的打结器。

    一场中德打结器的PK赛在中原大地的玉米田间悄然上演。

    提出这场较量的是拥有近十年打捆机及成套收割机研发生产经验的安阳市豫工农业生产机械有限公司,由于长期从国外进口打结器,副总经理郭占勇深谙想要找到可靠的国产打结器并非易事。尽管眼前的国产打结器项目研发团队拥有军品研制的经验,但他依然和国内大多数打捆机生产厂家一样,对国产打结器的品质心存疑问。“我们通过技术部研究初步认为航星公司研发的打结器可以用,于是下决心进行一场大田试验。”

    几天过后,郭占勇关掉了德国的机器,“剩下的就用国产的来收吧。”于是,这台被停下来的收割机被换上使用国产打结器的压捆机,又重新下了田地。

    经过近半个月连续高强度的作业,三台收割机实际打包秸秆四万多捆,收获玉米地近1200亩,其中80%由装有国产打结器的收割机收获完成。试验结果显示,装有国产打结器的收割机,其台套(双绳)压捆机的成捆率大于99%,高于98%的国际标准,成结率大于99.5%,最高统计为99.9%,且成结品相良好;每只打结器工作均在两万结以上,未出现任何故障,符合“平均一万结无故障”的国际标准;而德国进口的打结器成结存在部分打结瑕疵的情况,并出现轴销断裂的故障。“在这场测试中,国产打结器与德国进口打结器在成结率上不相上下。”郭占勇说。

    批产无法突破 国产化道路任重道远

    尽管技术的突破足以振奋人心,航星公司民品发展部副部长朱凯明却表示:“这还不能代表打结器真正实现了国产化。”他认为接下来的批产试验仍然任重道远,“未来还需要在更大维度上进行更加深入的试验,比如在长达几个月时间里,让打结器经历不同气候、不同季节甚至多个采收季及不同作物的考验。”

    尹建军也坦言,经过这么多年的研发,目前在技术上我们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要保证大量批产以及产品的长久寿命,我们还需要在精密加工和铸造工艺上继续攻关;他还主张高校及科研机构能与企业多合作, “其实很多企业对国产打结器是感兴趣的,只要你的性能好、可靠性有保障,他们也愿意用。”

    上月底,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我国武汉举行,王彬告诉记者:项目组里一位老工程师抱着他们研制的国产打结器去展会,尽管进口打结器价格高且几乎没有售后服务,可我们的国产打结器还是吃了一圈“闭门羹”。“大家的观念仍然认为国产的打结器根本和进口的没法比。有的一听说你是国产的,就干脆不再和你多说一句话……”

    在航星公司内,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了这款国产D型打结器(即强制脱扣片式夹绳器)。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王稷将绳索送入打结器,咔嚓一声,一个绳结瞬间打好,整个过程只有短暂的0.7秒。为了这短暂的0.7秒,国产化的道路依旧很漫长。“多少年来,我一直告诉自己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传统的铸造工艺与德国相比还很落后,在批产的路上,还有许多技术细节需要继续攻克。”王稷说。(科技日报北京11月1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