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颖
■一周视点
10月24日下午,阜外医院40多岁的麻醉师昌克勤昏倒在手术室,脑干出血。他的一位同事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手术室哀鸿遍野!大家落泪,不仅仅是因为他,更多的是为自己!在这条流水线上,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又一个麻醉师倒下了!
在很多人的心中,对麻醉医生有着这样一种偏见,认为麻醉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给病人注射麻药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麻醉不仅是门技术活,而且麻醉医生压力大、风险高、责任重,是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
在美国,很多人都认为,麻醉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给病人打一针、睡一觉,那么简单,怎么拿的薪水那么高呢?对此,应该减薪的呼声越来越大,于是乎就有了一场非常热烈的TV辩论。绝大多数嘉宾一边倒地支持给麻醉医生降薪。这时出席这次辩论会的麻醉医生说了一句名言:“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
他接着说道:“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因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的多,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从此在美国不再争论麻醉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麻醉医生是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安危的保护者。在国内也有一位知名人士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手术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
在中国,麻醉医生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相信如果不需要进行手术,估计很多人根本就不会想到麻醉的存在;而在做完手术后,多数病人也会忘记手术过程中曾经经历过麻醉。甚至有时候,病人会由衷地感谢外科医师,却将让他们免除了手术过程中痛苦的麻醉医生忽略以至遗忘。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现今频频与“猝死”相连。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近两年,全国已有12名麻醉医生猝死,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
由于各医院手术量急剧上升,手术室对择期手术是8小时开放,对急症手术则是24小时开放。外科医生你去我来,轮番作战,而麻醉医生则要与手术台一起,从头陪到尾。
按照欧美每万人需要2.4位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应该配备31万名麻醉医生。考虑到中国的手术量远超欧美,这个人数应该更多。而实际上中国麻醉医生不足10万人,连标准配置的1/3都不到。这个配备标准不仅远低于内外科,也低于医务人员严重短缺的儿科。
在很多三甲医院,一位麻醉医生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很平常。很多主治医师要负责2—3个手术间,其间,吃饭、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要按分钟来算。相对正常工作,更难以忍受的是长时间夜班。在某些医院,连续24小时、48小时加班、值班的现象并不少见,有时一个夜班往往会有连续10台以上的急诊手术。繁忙的工作掩盖了原本可以被发现的细微信号,医生不断猝死的背后是这个群体的压力。
笔者认为,应建立一个健康的医疗秩序或医疗卫生服务的问责制度,让医务人员不再处于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还医者仁术的本来面目。医院也应为医生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医生有效地应对压力。同时还应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确保医生的生理健康,包括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定期体检、组织医生参加体育活动等,因为医生的健康也是病人安全的保障。
据了解,上海麻醉医师协会目前正在酝酿制定麻醉医生相应的保护准则,希望参照高速公路大巴司机劳动保护条例,规定麻醉医生的最长工作时限,超时必须换人。也有专家建议,应加大麻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待遇,增强专业吸引力。
麻醉医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即便你是位从容的人,麻醉也不是一个让你从容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