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小语
曾看过一幅5公里航拍城市图对比,比起东京、纽约,北京更多的是成块区域,流通不易,因此人口承载力并没有达到最大化,这与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的“海淀确实有空间上的问题,但不影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不谋而合。城市发展极限的论调并不成立。同时,京津冀一体化的谋篇布局,将使得资源调配能够在更大范围与视角下运转、协作,“舞得开”将更容易“舞得好”,关键在于顶层设计之前找到科学合理的点。
北京,知春路——不少高新企业的初创注册地,创业氛围多年来异常活跃。
“知识的春天在这里,”10月20日,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上这样评价,这里是京津冀科技智力资源的缩影,作为全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四分之一的著名高校、三分之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三分之二的院士聚集在京津冀。”
科学之春的气息却有着“灯下黑”的情形。调研显示中关村成果在津冀地区的转化比例较低。
距离无障碍,却没有自发一体化。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是宏大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那么,这个系统工程的触发点在哪里呢?
回头看历史,以往带动辐射周边发展,“打头阵”的是智力资源一体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星期日工程师’会去苏浙的小镇子辅导。”在浙江桐乡工作过的北京伟佳集团董事长廖峰回忆。市场活络起来,要素的投入产出比跟着增加,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随之推行。
一则“MOTO双城记”更明晰了智力资源的无限“张力”。
“当年,摩托罗拉的天津工厂是天津工业重要支柱之一,而它在北京的研发中心,不产生税收,还享受了很多优惠和补贴,”郭洪讲到,很多人质疑,认为后者对区域的财政贡献不大。现在再看,“天津工厂售出了,还是工厂,研发中心关停了,可里面的人,加入了小米、加入了联想、自己创业,萌生出后劲十足的各类巨头。”
“推动几个项目落地,或者简单共建园区,似乎是想窄了,”郭洪说,一体化重要的是共同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大区域。
所谓“流水不腐”,可持续的关键是流动性。
如何改变以往“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资源“凝滞”格局?
“过去依靠产业链上下游聚集,依靠物流纽带形成聚集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郭洪认为,网络化时代,区域的功能定位要有自己的特点。“特别研发、实验、产业化、企业孵化和市场应用等功能方面寻找差异化的定位,以功能布局引导创新资源。”
“协同发展不等于趋同发展,一体化发展不等于一致化发展,”郭洪说,三个地区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等都有显著的差异,创新合作配套条件吸引要素各不相同。以“中关村数据研发—张家口、承德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为主线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便是角色明晰的合作案例,郭洪介绍,“它发挥了北京的研发优势、天津的装备优势和河北的存储计算优势。”
据介绍,高校院所正在京津冀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科技平台搭建以及人才培养等活动。清华大学与河北共建清华发展研究院,先后成立了智能交通试验研究中心、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中心等;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清华工研院)在固安建立清华大学中试孵化基地。中关村476家企业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1029家,393家重点企业在天津设立503家分支机构。
“两回头”得以“以史为鉴”、网络化便于“以实为基”。“以功能布局引导创新资源和人才的合理流动”仍在不断的摸索中,郭洪坦言,引导创新生态系统各节点特色化的发展,带动产业链的协作,京津等资源条件相近的区域才能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