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让科技成为发展的“主角”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30年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管晶晶

    “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内资110.6亿元,财政收入40.4亿元……”10月27日,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30周年的“生日庆典”上,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胡英杰慷慨激昂。

    这样骄人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

    1984年成立之时,开发区依靠国家支持的9000多万元银行贷款,在1.9平方公里土地上艰难起步。

    “怎么开放,怎么建设,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老开发区人张占文回忆当年开发时的艰难,历历在目。直到1987年,才建成了两座共7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一家面包房和一家生产一次性筷子的企业。

    由于母城秦皇岛有限的支撑能力和开发区弱小的自我滚动能力,从1984年到1994年的10年间,开发的土地面积仅有零点几平方公里,进区落户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实力弱,发展慢,是开发区当时的现实。

    开发区的老同志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若干年前,秦皇岛市相关部门统计年度经济数据准备上报省里,开发区的数据却迟迟未到,这时,有人说,就这样报上去吧,开发区那点儿数字可以忽略不计。

    穷则思变。1995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扩区开发为契机,开展了以体制创新、功能开发、健全法制、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为内容的“第二次创业”活动。1995年至2000年,开发区引进外资项目226个,内资项目916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6亿元,是前10年的7.5倍。

    企业多了,产值高了,新的问题却又接踵而至。不少企业存在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不能适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

    “2008年,开发区下定决心调整全区产业结构,当时已有产业中有一大半能耗较大,效益较差,为此,我们把资源占用情况和能源消耗情况、环保、劳动力做了全面调查,最后决定淘汰一批,转移一批,还要改造升级一批。”胡英杰介绍道,“开发区率先提出以数据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节能环保、数据产业、生物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数据产业为突破口,秦皇岛开发区设立了全国首个“数据产业基地”,吸引了惠普、IBM等知名IT企业先期入驻,中科院、中兴网信等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也纷至沓来,量子数据、光彩科技等10多家本土企业顺势蓬勃发展。

    除了“无中生有”地开发出数据产业之外,秦皇岛开发区还花大力气“有中生新”,在开发区已有企业的基础上,推进节能环保、生物工程、新能源产业进一步提升。

    为了增强科技研发能力,秦皇岛开发区实施“引智”工程,在遥感技术、生物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等领域聘请院士专家作为市政府特邀咨询;通过与清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在引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同时,引进了一大批中高级技术人才。为了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开发区相继出台了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扶持64家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高新技术产业以占全区38.6%的工业产值,创造了70%的利税和88%的利润,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导力量。

    世界领先的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在这里诞生,国内首台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在这里下线,国内首创电梯节能自动补充系统在这里研制成功,国内首批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在这里实现批量生产,这里生产的抗辐照玻璃盖片用于我国所有的太空飞行器……

    胡英杰的下一个梦想是打造“秦皇岛科技城”,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强大引擎,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发展的龙头。“力争3年到5年内,产值占到全区总量的60%以上,全面完成转型升级,驶入科技引领、内生增长的快车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