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远程医疗向卒中宣战
——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
本报记者 李颖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长期从事脑卒中诊治新技术的基础与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和“863”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针对临床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从动物模型到临床诊治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建立了“以脑血流重建为基础的脑保护防治策略”,包括重症脑静脉血栓的多模式诊治方法、溶栓联合血管内低温脑保护及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等创新的诊疗方法,发明了专用治疗器械和设备,并转化应用于临床。
面对我国脑卒中防治的危机形势,吉训明教授建立了脑卒中抢救与治疗指导中心,通过“基于专网的卒中介入治疗远程指导技术”将卒中诊治的先进技术普及到基层医院,使更多急性卒中患者得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缩短卒中救治时间,改善预后。
2014年10月21日上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前来科技部为科技管理人员讲授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早期管理、卒中防控等相关科普知识。图为吉训明副院长在讲课。

    ■创新启示录 

    脑卒中患病率每年递增8.7%

    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我国已经成为脑卒中高发国家。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约250万例,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吉训明教授表示:脑卒中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

    “没有健康保健意识,不重视卒中危险因素和基本疾病的控制,是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吉训明教授介绍说,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8亿、糖尿病患者1.14亿、血脂异常者1.6亿、烟民3.3亿、被动吸烟者9亿。而上述基础疾病控制的达标率均不足15%。“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都在提醒我们,针对性地开展脑卒中筛查,尤其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并及早干预,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

    国内外治疗脑血管病存差异

    “中美脑血管病防治的差距主要在理念,而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吉训明教授认为,理念的差距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护人员的脑卒中防控意识仍需加强,往往重治疗,轻预防;另一方面是公众卒中防控知识严重缺乏,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达标率过低。“脑卒中的防治,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关注老年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

    吉训明教授坦言,我国脑血管病发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脑血管病基础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高血压疾病是我国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致病因素之一。若能够控制高血压疾病,那么70%—80%的脑卒中、心血管病都能得到避免或延缓发生。而中国的百姓有一个共性,即病轻不吃药。直到病情加重,引起心脑血管损害后再服药,却为时已晚。“这也就是我所要强调的,中国百姓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一个误区。”

    另一个问题,即我国目前老年人基数大,心脑血管病的病患数量也多;国家脑卒中的防控力量还不够,医护人员对脑卒中患者的科普教育不足。吉训明教授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大力提倡并加强科普宣传,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构筑全国脑卒中筛查和急性期抢救治疗网络,提高筛查人群比例和急性期救治成功率。

    急性期进行有效干预

    根据美国2013年最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关键在于发作后3小时内给予积极的溶栓治疗。然而数据却表明,我国仅有16%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而这其中仅有1.3%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

    吉训明教授表示,我国溶栓率低下的原因既有公众对卒中的先兆体征和危险因素认识不足,也有现存卒中救治体系不能延伸至基层有关,这导致绝大多数卒中患者无法在推荐的治疗“时间窗”内,接受规范的溶栓治疗。

    “怎么能在急性期进行有效干预?”吉训明教授认为,我国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生的技术水平及经验欠佳,不能第一时间给予规范的治疗措施。

    吉训明教授透露,我们国家90%以上的卒中病人发病在基层,而90%的专家在城市,这种错位导致全国很多地区的溶栓比例甚至不到1%。为了使更多患者受益,通过远程卒中网络指导基层医生,能够实现急性卒中患者在第一时间接受溶栓治疗,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着急要做远程卒中的初衷。”

    呼吁远程卒中纳入国家医保

    吉训明教授希望通过远程卒中技术,实现对延迟就诊患者个体化的动静脉溶栓治疗。

    “目前,美国急诊溶栓比例从过去的5%最高提升到33%。”吉训明教授解释说,经过远程卒中中心会诊的患者大都愿意接受溶栓治疗,这意味着把高级的医疗资源及时释放到需要的地方,是一般的“会诊”所达不到的效果。

    吉训明教授表示,如果没有远程卒中中心,外地的医院想把大城市的专家邀请过去手术会诊、内膜剥脱术会诊,甚至支架手术会诊都可以实现,但急诊溶栓却做不到,因为有黄金时间窗的限制。其次,溶栓适应症的选择标准需要经过正规训练的专科医务人员判断,许多基层医院常常没有分科,医生对神经科的知识了解不够全面。相关的科室,比如影像科、超声科、检验科的辅助支撑能力也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远程卒中中心的存在可以使多学科专业医生进行交叉指导,有助于提高溶栓比例。

    吉训明教授透露,目前我国总体溶栓比例不到3%,也就是国外的1/10。脑卒中致残率为75%左右,如果能帮助更多的医院对患者及时实施溶栓治疗,那么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就能得到全面降低。

    “远程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最基本的技术。”为此,吉训明教授呼吁政府部门,要真正认识这个重要性,把远程卒中纳入国家医保,有了远程卒中纳入医保,有了有效的机制保障促进,基层医院愿意请会诊,大医院的专家也能坐得住,只有这样才能循环起来。

    五年内远程卒中网络覆盖全国

    目前,远程卒中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信息中心、民政部等多部门的经费投入支持,仅北京一地的卒中中心建设就投入了700多万元。吉训明教授表示,来自多方面的支持使中国的远程卒中中心达到比欧美更先进的程度。首先,中心将拥有最先进的影像信息系统,非常清晰,甚至能捕捉到患者的眼球变化;第二,中心有独立的专网带宽,没有延时,这样对脑出血及脑缺血的用药、手术、介入治疗、康复都能进行实时的指导。

    “作为国家级中心,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摸索规范、建立流程、人员培训,推动全国远程卒中网络的建设。”吉训明教授表示,力争在三五年后达到美国目前的治疗水平。未来,中心的辐射面能覆盖乡镇级医院,以便大医院专家对基层医院的脑卒中筛查防控工作给予技术支持。其次,经过中心培训的专科医生能接受远程手术指导。手术过程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立即呼叫大医院专家进行指导;而专家甚至能够随时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指导紧急手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