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近两年(2012年和2013年)全国和分省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包括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知识产权、公共事业管理在内的15个专业“中枪”。
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持续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根据权威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这样一支庞大的就职队伍,在经历一番惨烈的厮杀搏斗后,能够胜出最终赢得理想工作的胜利者毕竟是少数人。这一次,教育部能够勇于直面就业难,而且将之公布于众,在更好提供教育信息服务方面是一种进步。然而,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就业率。不少院校的所谓高就业率带有很大的水分。部分院校负责人为了高就业率,常常会半胁迫地要求本科生在毕业之前上交就业的三方协议书,不签协议的不发毕业证。有的甚至会为不就业的学生编造子虚乌有的就业岗位。这种情况在地方二本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就业率低的关键并非这些学生根本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符合期待值的理想工作。一般而言,符合主流本科毕业生和家长的理想工作大致有这样的特征:待遇优厚、工作稳定、有发展前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包括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央企等方面的工作。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部分毕业生宁肯待业也不愿意委屈自己。
其次,就这些专业本身来讲,其前景形势并非真的堪忧。以名单中的知识产权专业为例,目前,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和法律的完善,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端的知识产权人才非常匮乏。实际上,许多其他专业也是如此。
需要指出的是,公布就业率低名单的作用是仅供参考,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就业并不是高校存在的唯一价值,以单一就业率的指标衡量所有高校的做法欠妥。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应该被重点考核,而研究型综合大学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多样性的。一个挖掘机专业的学生,如果他对于研究挖掘机的运行原理,理论知识感兴趣,那么他可以选择理工类大学的相关专业,或者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而如果他的目标是毕业后熟练操作挖掘机,那么去山东蓝翔或许是比较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