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博弈空天正当时
空军预警学院高玉良教授紧贴实战搞科研纪实
本报特约记者 夏效生

    国庆之夜,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氛围中,而空军预警学院某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一位身着迷彩衫、头发花白的教授,正带领团队围绕信息对抗前沿领域难题加班加点,博弈空天。他就是该院信息对抗系电子对抗实验室主任、“全军爱军精武标兵”高玉良教授。

    记者走近这位为装备战斗力助力提升的专家,聆听他以超强的意志打通科研走向战场“最后一公里”的感人故事……

    让装备在实战中练就“天眼”

    那是一个初冬,高玉良调研发现,某全新体制的“杀手锏”装备,因缺乏相应的电磁环境,无法正常开展实战化操作演练,导致该型装备不能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装备放在训练场上当摆设,这是科研人员的最大失职。”他积极向总部业务部门请领任务,又星夜兼程地为该型装备的配套建设拿具体方案。

    为使部队实装演练更具针对性,高玉良在沿海周边地区一蹲就是几个月,昼夜不分地盯着屏幕,收集了上千种电磁环境数据,为作战训练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夜茫茫,高玉良像夜行者在探路,前行之路究竟在何方?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反复完善试用,“某型装备战场环境模拟及作战训练系统”成功研制,为我军该新型装备的实装、实战训练探出了新路。

    “战争只有进行时!假如战争明天来临,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引领高玉良抢占科技高峰的导航灯。

    给新装备换上“中国芯”

    前些年,我军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先进装备,其保障长期依赖进口。2009年春天,上级机关组织全国20多家科研单位就某型引进装备进行国产化研究。高玉良表示“一年内完成该型装备所有关键核心组件研制,且不要机关一分经费投入”。一年后,高玉良团队如期提交了答卷。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神一样的速度?谜底揭晓了:在该型装备引进初期,他们就全程跟踪,装备一到国内就全身心投入研究,为了让装备换上国产“自主芯”,高玉良带领团队枕戈待旦,在部队装备上一泡就是几年,核心组件的研制,关键数据、 “黑盒子”的破解……

    “某导航吊舱”担负着某新型战机实施超低空突防的重要使命,关键核心组件过去全依赖国外进口。为提高创新含量,上级和总体单位都希望国内自己研制。国内几个院所同时接受了研制任务,最后都因难度太大而放弃。刻不容缓之际,总体单位慕名邀请高玉良团队参与研制。

    高玉良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为破解“振动下相噪指标降低”这个世界性难题,他们团队反复查阅翻译外文资料,做了200多次试验和改进,苦战了400多个日夜,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

    2009年底,该项目在部队圆满通过了试飞、检飞考验,2010年在某新型战机上正式装备并批量生产。迄今,高玉良带领团队为10多个型号的主战装备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多种关键核心组件。

    为实训赢得战场主动权

    近年来,如何研制可替代电子战飞机与雷达进行实战对抗、训练效率更高的设备正是高玉良团队的攻关方向。

    在震区遭遇余震,在沙漠中遇到野狼……攻关之路不管碰到多大困难,高玉良从不叫苦叫累……他始终坚信:“只要不言放弃,难题就能破解。”

    这一挑战就是4年多,在研究目前国外所有先进电子战飞机的作战模式、干扰式样、关键技战术数据的基础上,高玉良跑遍了雷达部队的各个山头,在所有新体制装备上进行了上百次试验和实战演练。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2012年春天,高玉良团队研制成功能够代替国内外先进电子战飞机、可直接作为实战环境下代表蓝军作战的实战化高机动训练设备,其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部队的训练效率。

    “高玉良是个闲不住的人。”该院政委黄宏说,“他长期与病魔作斗争,一边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攻克部队作战训练保障的一个个难题。”

    近6年来,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18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00%在部队转化为战斗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