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奋力拼搏,科普创新成就中国梦
□ 柯 文
小朋友在201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现场观看并参与机器人比赛
“牵手蓝天 我们在行动”活动现场
北京科技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

    自《科普法》和《科普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北京市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据对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区县初步统计,2013年共开展北京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市级大型科普活动30余项,1900万人次参与;举办科普讲座2.95万场,听众达230万人次;放映科普影片、录像片5.20万场,观众达1000万人次;举办科技竞赛1653场,314余万人次参加;北京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12.44%,提前完成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所确定的2015年“超过12%”的目标,居于全国前列,全市科普工作稳步推进。

    首都科普工作格局已逐步形成“1631”的工作格局: “一个方针”,即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注重实效;“六个机制”,即政策法规杠杆机制、社会力量动员引导机制、高端科技资源科普转化机制、科普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科普机构服务社会动员机制、科普经费和评估保障机制;“三个网络”,即以中国科技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200多个科普场所、科研机构和企业构成的科普基地网络,以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出版社构成的媒体科普宣传网络,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社会组织构成的多条活动组织网络;“一条主线”,即市、区(县)政府牵头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一线统筹全市科普工作。科普工作格局是首都科普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它使得全市科普活动的规模、影响面和社会参与度日益扩大,科普能力、科普效果和公众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强化政府引导,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1.加强科普工作制度建设。北京市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科普条例》、《关于加强北京市科普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十一五”、“十二五”科普工作发展规划纲要》等地方法规和政策文件,按照国家科普统计有关要求,建立了科普统计监测工作体系,为北京市科普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于1996年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科普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科普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参加科技周主场等大型科普活动,北京市科普工作也得到了市人大、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人大常委会2002年,结合《科普法》的颁布对市《科普条例》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科普工作提出了60多项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提案,有效推动了科普工作的开展。

    2.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北京市成立了由主管市领导任主席、41个市属相关部门组成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16个区县也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1年,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入联席会议体系,进一步理顺了全市科普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了符合首都科普特点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科普工作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3.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在国内首次对科普基地进行分类指导,制定了《北京市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将科普基地分为教育、传媒、培训和研发四类,成立科普基地联盟,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力度。目前,北京市共有市级科普基地293家,其中科普教育基地245家,传媒基地23家,培训基地10家,研发基地15家,北京市科普基地格局正逐步形成以中国科技馆等国家级场馆为龙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为补充、综合性与行业性(领域性)协调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科普基地发展体系。

    4.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市共命名了10家科普培训基地,开展市区两级专兼职科普工作者培训,依托北京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开展行业科普培训工作。制定《北京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工作管理办法》,有效调动了广大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普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聘请了百名科普专家,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专家李象益,获得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这是自该奖1952年设立以来,中国第一次获奖。通过科学讲座、科学名家讲座等科普活动,组建了一支由100余名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人才组建的科普队伍,在10余所高校建立起了60余支、8000余人的志愿者科普服务分队。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依托北京市科普培训基地,开展多期专业领域的科普培训工作,一方面开展卫生、农业、文化、教育、媒体、科普志愿者等专业科普人才培训,提高专业领域科普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开展科普工作管理者(委办局、区县科委、直属中心)和基层科普工作者(科普社区、场馆基地)培训,提高管理、决策工作能力和获取和利用科普资源开展工作的能力。

    二、汇聚多方资源,科普活动效果日益凸显

    1.做大做强科技周活动。北京科技周作为调动科技资源最大的一次科普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近三年科技周通过大型科普博览的形式,突出民生科技,强调科技与科普的无缝对接,向公众展示国家及北京地区的最新科技成果,让百姓亲身感受科技惠民。2014年北京科技周更是以“十大科普故事”为主线,呈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内容涵盖居家、社区、农庄、出行、健康、军事、航天、发明、创意、实验室等部分,展馆内设有科普活动区和“科普产品、电视直播间、大会服务处”等配套服务区,总展览面积约13000平方米。科技周期间北京市举办大型标志性科普活动14项、重点科普活动72项,基层活动近700项,为广大首都群众带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科普盛宴。

    2.深入推进民生科普活动。北京市科委除了进一步发挥科技周主场科普活动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工作,针对五类重点人群和外来务工等其他群体,建立科学素质工作渠道和机制。并且非常重视基层科普和民生科普工作,在2013年启动了北京市科委科普行和北京市科普基地科普行活动。活动开展至今,北京市科委组织直属中心和区县科委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科普行活动近500次,组织北京市科普基地下社区、下学校、下企事业单位近700次。以北京科普基地科普行为例,活动下社区学校400多个,媒体报道次数500多次,真正做到了日日有活动。在“科普行”活动的积极带动下,全市掀起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科普行活动实现了常态化、精品化、高效化和规模化,形成了科普基地无缝对接服务基层、服务首都市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3. 行业特色科普活动遍地开花。充分发挥北京市科协、市工会、市团委、市妇联、市社科联、市残联、市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开展科学嘉年华、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青年创新创业博览会、商业科技周、社会科学普及周、扶贫助残、普及急救知识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另外,支持开展了发明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民间创新创业活动,涌现出用于京胡制作的仿生蛇皮技术、中学虚拟教学系统、老人身体状态监测等一批受广大市民喜爱的创新成果,有效地提升了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4.多项创新科普活动赢荣誉。5月,以“科学生活 创新圆梦”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科普讲解大赛”旨在通过大赛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全国科普传播者、讲解人员和科普志愿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各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的科普传播能力,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首届“科普讲解大赛”预赛,北京选拔推荐了6名选手参与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的总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这6名选手均脱颖而出,取得了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骄人成绩,为北京赢得荣誉。

    由北京市科委支持的2013年首届北京科技微电影大赛,旨在贯彻落实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方针,鼓励更多的专业导演、青年导演及摄影爱好者在影视作品中融入科技的元素,使科技更接地气、走进百姓生活。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的76部科技微电影作品,共颁发了7个专项奖获奖作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山那边》突出了科技改变生活主题,摘得了“最佳影片奖”,球幕电影《星空音乐会》、科幻题材微电影《植被复兴》、动画题材作品《你不知道的科技通讯史》以及《独走边缘》、《Find》、《夏日童谣》6部作品分别获得了“最佳创意奖”、“最佳剪辑奖”、“最佳人气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制作奖”。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等5家单位获得本次大赛的最佳组织奖。

    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多元投入

    1.征集项目助推精品。为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工作,北京市科委根据“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注重实效”的北京市科普工作方针,于2007年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普项目的工作。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打造了一批批科普展厅、科普图书、科普展品和文艺作品,在推动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调动社会力量做科普,促进社会化科普大格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经统计,截至2013年底,累计支持各类科普项目235项,其中图书(音像)等88项,展览展品42项,展厅65项,带动社会投入资金近1.3亿元。在科普创作方面,《我的拉鲁斯小百科》、《巨眼丛书》、《科普的科学》等图书受到广泛欢迎。《小布丁科普知识漫画》、《妙趣科学》等7部作品入选全国50部优秀科普作品,连续3年荣获各省市与部委推荐获奖作品首位。2015年北京科普项目社会征集工作正在进行中,有关通知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科普工作网、新华网、中国科技网、新浪网等查询。

    2.推进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推动一大批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从零星的、临时的,逐步形成一种长期的、长效的科普活动。推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级和市级200多家重要实验室对外开放,近千名青少年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3.社区科普稳中求进。在社区科普方面,探索民生科技的发展,围绕居民在社区安全、健康干预、便利生活、学习交流、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需求,集中推进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层面的二次研发和应用示范,从而提升科技对社区服务的支撑能力,使科技成果直接惠及社区居民,打造“便利型、平安型、宜居型、学习型和健康型”等全新的“五型”社区。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已先后创建命名了141 家创新型科普社区。新建科普标识牌1892个,科普标志340个;科普文化广场32个,科普活动室253个,科普活动室总面积16756平方米;科普宣传橱窗(画廊)共计383个(组),总长度5599.7延长米;图书总册数21万册,覆盖50余万人。创新型科普社区的建设,是科普场馆科普的有效延伸,大大提升了社区科普能力,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科普服务。

    为推动科技成果更好的惠及民生,使科普工作贴近产业、贴近民生、贴近生活,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科委进一步强化了社区的科普功能,开展了社区科普体验厅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支持建成社区科普体验厅33个,科普体验厅总面积8326平方米,展品数量达360多个。2015年社区科普体验厅的申报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有关通知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北京科普工作网上查询。

    4.大力开展京津冀科普合作。为集中展示重大科技成果,推进京津冀科普合作,北京市科委联合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以“开启创新圆梦之旅”为主题的2014年科普之旅活动。科普之旅活动整合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200余家科普基地和科技旅游景点资源,打造了科技体验之旅、现代农业之旅、新材料之旅、新能源之旅、现代园林之旅、现代通讯之旅、气象观测之旅、设计创意之旅、城市发展之旅等25条科技旅游线路,并设计出6条京津冀两日、三日游线路。

    5.流动科技馆跨省科普交流。针对边远地区科普设施缺乏、科普能力不足的问题,北京市科委积极支持科普大篷车进基层、进学校。2013年至2014年,推动消防科普宣传车、王者归来流动科普车、天文科普宣传车、口腔科普车、眼科科普宣传车、钟琴科普车、健康教育科普宣传车、青少年科普宣传车等8辆科普车,开展科普宣传活动167场次,其中,在北京地区进学78场次、进社区47场次、进公共场所8场次、参加重点科普活动8场次、跨省开展科普活动15场次,直接受益公众15万人次。特别是科技周期间,由中国消防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等6家科普车组成的流动科技馆,跨4个省11个地区举办了12场次的科普宣传活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反响热烈。

    四、拓宽渠道,大众科普宣传特色鲜明

    1.新媒体在科普宣传中实现重要突破。“科技北京”、“气象北京”、“环保北京”、“北京文博”等市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政务微博,围绕民生问题与百姓展开互动,答疑解惑,在全社会传播科普知识,传递正能量,粉丝量合计近3000万。“北京发布”通过近距离与民众沟通,成为深入贯彻传播执行“人文、科技、绿色”北京的网络前沿阵地,粉丝量超过430万。北京科技视频网视频总量已达1.8万余条,时长达4000小时,日访问量7500余人。千龙网、首都之窗、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普网、中国数字科技馆等网络媒体及时传播国内外科技资讯。充分利用公交候车亭、车身、公交车厢等移动载体,楼宇电视终端、户外大屏等8000余个新兴媒介开展普法公益宣传,受众达500万人次。

    2.创新科普载体,首推科普手机周刊。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科学传播的重要作用,打造科普手机周刊,每周给定制用户发送科普信息和科普微电影。来自科技视频网的科普微电影和各种科普小知识获得首都市民的热捧,截至目前共发送彩信周刊60期,科技周特刊16期,包括152条科普信息和60个科普微电影,培育出4万个忠实定制用户。

京ICP备06005116